據海關統計,2010年上半年,深圳市企業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出口747.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快速增長23.4%。其中,出口460.4億美元,增長19.3%;進口287.2億美元,增長30.5%;實現貿易順差173.2億美元,擴大4.4%。進出口主要特點有:
一、進出口規模保持快速增長,進口表現連續6個月優于出口。深圳市企業加工貿易單月進出口規模在去年12月達到194.8億美元的高點后驟然下跌,今年1月份僅63.8億美元,此后進出口規模快速反彈,從4月份起同比增速連續3個月維持在30%以上,5月份達到上半年新高153億美元,6月份當月略為下滑至149.2億美元,同比快速增長35%,環比下降2.4%;其中出口91.5億美元,增長32%,環比下降1.3%,進口57.7億美元,同比增長40.2%,環比下降4.2%,自今年1月份起,進口增速已連續6個月表現優于出口。
二、主要出口至香港和歐美地區,對拉美出口快速增長,國貨復進口占3成以上。上半年,深圳市企業以加工貿易方式對轉口地香港出口223.3億美元,增長21.1%,對美國和歐盟分別出口89.3億美元和56.9億美元,分別增長9%和24.6%,對上述3者出口合計占同期全市加工貿易出口總值的80.3%;此外,對東盟出口28.3億美元,增長7.2%,對拉丁美洲出口8.5億美元,快速增長37%。同期,深圳市企業加工貿易項下國貨復進口97.7億美元,增長28.1%,占同期全市加工貿易進口總值的34%;自臺灣省進口53.4億美元,增長27%,自東盟和日本進口48.4億美元和33.7億美元,分別增長25.5%和31.5%。
三、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占8成以上,民營企業迅猛增長。上半年,深圳市企業加工貿易項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635.4億美元,增長21.7%,占同期全市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的85%,其中,出口394.6億美元,增長18.9%,進口240.8億美元,增長26.4%;同期,國有企業進出口60.7億美元,小幅增長6.5%;此外,民營企業進出口51.5億美元,大幅增長92.8%,其中出口25.6億美元,大幅增長70.4%,進口25.9億美元,激增1.2倍。
四、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份額上升,傳統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上半年,深圳市企業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機電產品411.9億美元,增長18.9%,占同期全市加工貿易出口總值的89.5%;出口高新技術產品(與機電產品有交叉)300.9億美元,增長24%,占65.4%,所占比重較去年同期上升2.5個百分點。同期,加工貿易項下合計出口服裝及衣著附件、家具及其零件、塑料制品、鞋類、玩具、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箱包及類似容器7大類傳統勞動密集型商品22.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微幅增長0.6%,小于同期全市加工貿易出口整體增幅18.7個百分點,占5%。
五、機電產品進口占近8成,銅材、鋼材進口快速增長。上半年,深圳市企業加工貿易項下進口機電產品226.7億美元,增長26.4%,占同期全市加工貿易進口總值的78.9%,其中,集成電路進口81.2億美元,增長13.7%,液晶顯示板進口20.6億美元,大幅增長52.7%;同期,進口未鍛造的銅及銅材7億美元,猛增增長1倍,進口鋼材5.8億美元,快速增長37.7%。
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加工貿易進出口規模快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上半年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指標向好。自2009年四季度起,歐美日等各大經濟體相繼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持續向好,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PMI先后都恢復到50以上的擴張區,到今年6月份,美國、歐元區和日本PMI分別連續11個月、9個月和12個月保持在50以上
[1]。伴隨世界經濟的轉暖,外部市場升溫加之國內政策支持拉動,今年以來深圳市加工貿易進出口保持快速增長,第二季度深圳市加工貿易進出口規模達到449.3億美元,較危機發生前同期(2008年第2季度)已小幅增長3.6%。同時,作為出口領先指標的加工貿易進口增勢仍然延續,上半年深圳市加工貿易進口增長30.5%,優于出口增速11.2個百分點,預示加工貿易出口增速將可能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
二是自貿協定拓寬企業出口市場。中國-東盟自貿區于今年1月全面啟動,促進對東盟出口增長,而中國與秘魯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自3月1日開始實施,對原產自中國的全部產品分為五類實施關稅減讓,自由貿易協定的實施對企業開拓新興市場起到有效促進作用。
但進入下半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的高速增長仍面臨以下制約:
一是下半年全球經濟形勢或轉弱加大經濟波動風險。近期體現全球經濟復蘇的主要指標制造業經理人指數(PMI)增速出現放緩,根據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美國PMI降至56.2,創半年以來新低;歐元區6月份PMI降至55.6,創4個月以來新低;6月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為52.9,結束了此前連續3個月的漲勢,并遠低于經濟學家預期的62.5;歐元區5月份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增速較4月下降0.7個百分點,且該地區失業率連續3個月維持在10%的高位
[2]。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同時各國實施緊縮計劃和退出經濟刺激政策過快加大了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也增加了深圳市加工貿易進出口繼續復蘇的不確定性。
二是人民幣匯率改革后升值預期增加出口壓力。6月19日,央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人民幣匯率出現松動跡象
[3],匯率改革之后的半個月內,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由6.8275升至6.7720,上浮555個基點,升值0.81%,期間多次刷新2005年7月21日匯改以來的新高
[4]。人民幣升值預期進一步加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加工貿易出口動力,同時對于利潤空間較微薄的加工貿易企業來說也將使得經營壓力更為沉重。
三是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不斷提升。今年以來,大宗原材料價格持續攀升,國際原油價格明顯高于去年同期,6月紐約、倫敦兩大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分別為75.4美元/桶、75.7美元/桶,同比分別上漲8.2%、9.2%
[5],直接抬高了加工貿易企業的經營成本;同時,我國27個省區市紛紛上調或計劃上調最低工資標準
[6],工人工資快速上漲,部分地區今年漲幅達到20%,使得加工貿易企業出口勞動力優勢也受到削弱
[7]。
值得關注的是,ECFA協議的實施將有助于拓展對臺加工貿易發展。今年6月29日兩岸簽訂了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根據協議,大陸將對539項原產于臺灣的產品實施降稅,而臺灣將對267項原產于大陸的產品實施降稅。雙方將在早期收獲計劃實施后在不超過兩年的時間內對早期收獲產品實現零關稅
[8]。當前深圳大量從事加工貿易的臺資企業或本地企業需要從臺灣進口原材料或加工半成品,ECFA的實施將有助于降低自臺采購原材料成本及其他中間環節成本,減輕工資上漲的影響,同時加大自臺采購質優價廉的原材料比重也有助于增強深圳市加工貿易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預計深圳市對臺灣省的加工貿易進出口空間將進一步拓寬,獲得更快發展。
為此建議:一是繼續促進深圳市加工貿易結構調整,加快自主技術研發創新和自有品牌建設,向規模化、集群化、自主化的方向轉型,增強核心競爭力,緩解人民幣升值和原材料漲價壓力;二是充分利用自由貿易協議和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相繼實施契機,大力開拓新興市場,提高市場多元化程度,避免貿易過度集中風險;三是加強對外部市場環境變化和貿易壁壘等的監測力度,建設進出口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及時為政府及企業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1] 《復蘇之路依然艱難》,網易財經,2010年07月07日
[2] 《美歐復蘇經歷典型停頓,緊縮步伐料將放緩》,新浪財經,2010年07月08日
[3] 《多項政策密集出臺,人民幣全球化蹣跚起步》,路透中文網,2010-07-06
[4] 《匯改半月,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或微貶》,金融時報,2010-07-05
[5] 《上半年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情況及下半年走勢分析》,發改委網站,2010年07月13日
[6] 《27省區市上調最低工資標準,10余省市平均約漲17%》,中證網,2010年6月10日。
[7] 《成本上漲致棄單增多 部分玩具企業欲轉產東南亞》,鳳凰網,2010年6月18日。
[8] 《ECFA時代深臺合作空間放大》,南方日報,2010-07-02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深圳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