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的魅力
蓋茨曾有多年占據世界首富的位置,盡管這并非他本人所愿。蓋茨的巨額財富來自于微軟——一家同樣讓人愛恨交加、但又不可或缺的公司。
現在,蓋茨即將結束在微軟的日常工作,轉而將主要精力用于管理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這家基金會的資金大部分來源蓋茨本人的捐獻,這也為蓋茨的公眾形象增色不少。
蓋茨的新工作并不會減少人們對他的迷戀,因為神秘的光環背后閃現的其實只是金錢的光澤。
《陰謀對付比爾·蓋茨》(ThePlottoGetBillGates)一書的作者、記者加里·里夫林(GaryRivlin)認為:“如果蓋茨曾經是世界第三大富豪,我認為他也許不會擁有現在的神秘魅力。”
實際上,根據《福布斯》雜志的排名,蓋茨今年已經從世界首富的位置滑至第三位。即便如此,《福布斯》預計,蓋茨的個人資產仍然高達580億美元,而他的名字也將與世界首富聯系在一起。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的教授邁克爾·庫蘇馬諾(MichaelCusumano)說:“從某種程度說,蓋茨幾乎可以與上帝比肩。人們常常會比喻說,你無法象上帝那樣無所不能,或者你無法象蓋茨那樣富可敵國。”庫蘇馬諾曾撰寫過幾本與科技行業及微軟有關的書籍。
影響力未減
拋開巨額財富不談,蓋茨的奮斗史正是典型的美國企業家成長史。當然,現年52歲的蓋茨出生于富裕家庭,在私立學校接受教育,為他在年少時接觸電腦創造了條件。
但是,蓋茨的過人之處在于,他很早就認識到,有兩件事情可以永遠改變科技領域:個人計算的力量以及通過銷售軟件獲取財富的機遇。這種遠見促使他從哈佛大學退學,并同高中好友保羅·艾倫(PaulAllen)一同創辦了微軟,書寫了美國最具傳奇色彩的企業成功故事。
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微軟研發技術顧問艾德·拉佐斯卡(EdLazowska)認為:“人們很容易忘記這樣一個事實:(微軟的成功是)兩位少年的追夢故事。”
拉佐斯卡認為,蓋茨的成功故事激勵眾多學生跨入計算機科學領域,盡管有谷歌聯合創始人等數字英雄不斷涌現,但蓋茨的魅力依然未減。最近,蓋茨在華盛頓大學演講時,現場聽眾本來限制在750人以內,但據拉佐斯卡稱“現場起碼有1萬聽眾”,“我認為,盡管現在有其他精英可與蓋茨相提并論,但是這并未降低他的影響力。”
蓋茨不只受到學術界的追捧,他廣受歡迎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讓“極客”(注:指對IT、科技等領域懷抱著熱情,并且愿意奉獻,幫助他人的電腦玩家)群體為社會所接受,即使還不那么受歡迎。
盡管是身價百億的企業老板,但蓋茨看上去總是一副不修邊幅的樣子,頭發亂蓬蓬的,似乎忘了梳洗。無論他走到哪,他總有可能成為房間里最聰明的人。即使是最深奧的談話,他的高聲調、不停地用形容詞“超級”,總為談話增色不少,讓人聯想起十幾歲的單純少年。
即使那些嚴厲批評微軟壟斷的人,也不得不承認,與他在一起是令人興奮的事,部分原因是,他并不象其他大多數公司高管一樣,一副照本宣科的樣子。
最近幾年,在蓋茨本人或其顧問的努力下,蓋茨的著裝和發型已大有改觀。今年的CES消費電子展上,蓋茨播放了一段自己拍攝的視頻《比爾在微軟的最后一天》,片中虛構了他在微軟最后一天的活動,包括在辦公室無聊地下棋、和影星馬修·麥康納希(MatthewMcConaughey)練習舉重、試圖說服U2主唱波諾(Bono)讓自己加入樂隊、甚至希望與喬恩·斯圖爾特(JonStewart)搭檔主持每日脫口秀節目等。
這段巨星云集的視頻充滿了對蓋茨的溢美之詞,但同時也反映出,科技巨頭和商界高管在美國流行文化中少見的影響力和地位。
在商界,蓋茨的傳奇不僅僅是他成功地建立了微軟帝國,更在于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執掌公司日常運營。庫蘇馬諾稱贊蓋茨一直是最受敬仰的商界領袖之一,并強調稱,蓋茨對技術的洞察力總能讓周圍的人印象深刻,“他從一名普通高中生成長為行業高管。
外界非議
但也有觀點認為,微軟的成功部分是由于其壟斷了桌面操作系統市場,是用犧牲其他公司的利益所換取的。
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占據了全球絕大多數個人電腦,其Office辦公套件也是文檔寫作、表格制作與演示文件的重要工具。有人認為,微軟的壟斷與控制減緩了互聯網和計算技術的發展速度,也有人對漏洞不斷的微軟產品感到惱怒。
的確,有許多人對蓋茨不屑一顧。如果用谷歌搜索“IhateBillGates”(我恨比爾·蓋茨),你會看到驚人多的搜索結果。
上世紀70年代,蓋茨認為軟件開發應以營利為目的,并努力遏制自由共享軟件的發展,從而初次樹敵。一些早期的極客抱怨稱,蓋茨并非了解個人電腦市場的第一人,他只是首個在這一市場實現商業化的企業家。
“一些PC業人士視蓋茨為異數,認為在他之前已經有無數的開拓者。”里夫林稱:“微軟和蓋茨最了不起的天賦是:蓋茨是一個了不起的模仿者。”
報關員考試報名 這些批評伴隨著蓋茨的整個職業生涯,并最終引發了監管層的高度關注,引發了美國及海外對微軟的反壟斷調查。而美國的反壟斷調查表明,蓋茨為了打擊競爭對手的瀏覽器Netscape,幾乎不擇手段。
奇怪的是,盡管如此,當時的民意調查卻顯示,案件并未嚴重影響公眾對蓋茨的看法。
“我們總是對冷酷的成功人士愛恨交加。”目前正在撰寫一本反映微軟反壟斷案書籍的霍華德大學法學教授安迪·加維爾(AndyGavil)指出。
許多目睹蓋茨在美國反壟斷案表現的人,對他搖身一變成為解決全球健康問題的慈善家感到驚奇。這種雙重性格也是蓋茨公眾魅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加維爾表示:“一個在上世紀90年代如此好斗的人,在他還算年輕——50多歲的時候——就決定投身于慈善事業,更不用說將個人財富也捐贈出來。這種做法真是令人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