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日子是勤儉一些還是鋪張一些好?這樣的爭論歷來就有。今年朋友們的爭論不僅使用的是“PK”的字眼,更具有了拉動內需的內容。的確,按照鼓勵消費刺激經濟的邏輯,鋪張一些是好事。不過,我們還是能夠不斷看到各級政府精簡會議、企業壓縮成本之類的報道。為什么會出現如此相互矛盾的現象呢?這涉及到兩種財富觀。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迎來科學發展觀的春天。
根據西方的經濟思維,財富等于收入除以利率,用公式表示就是:W=Y/r。要想增加人們對追求財富的滿足感,一方面要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要降低利率。于是隨著中央政府4萬億資金促發展方案的推出,各地配套資金紛紛緊跟,銀行的存貸款利率一降再降。然而,廣大中小企業仍然感到今年的“冬季”特別冷,展望2009年的“春天”亦不敢盲目樂觀。這除了“大地微微暖氣吹”一時難抵“高天滾滾寒流急”之外,還因為有另外一種財富觀存在。
按照中國文化的傳統,“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大學》)這種財富觀也可以用公式來表示:
財富=生/食=為/用。
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財富與“生之者”成正比,與“食之者”成反比。“生之者眾,食之者寡”,才不失為生財之道。“為之者疾,用之者舒”是對前者的補充,其中反映了國人儲蓄思想的淵源和控制成本的理念。相比較而言,這種財富觀更符合實體經濟的實際。
兩種財富觀有明顯的區別,如果說西方的財富觀是數字化的衍生,那么中國的財富觀就是以實物為基礎;如果說西方的財富觀更多的具有虛擬經濟的色彩,那么中國的財富觀則包含著濃濃地實體經濟的成分;如果說西方的財富觀反映了發達經濟的訴求,那么中國的財富觀則反映了資源有限情況下的自我節制。但是這很難說在思維方式上有什么先進與落后之分,西方的財富觀固然需要以先進的科技力量作支撐,同時又面臨著供過于求,競爭十分激烈地嚴峻形勢;中國的財富觀同樣重視自然規律地能動利用,只不過更強調可持續發展,靠苦練內功而不是資源掠奪性消耗。
兩種財富觀的確有相互矛盾之處,比如中國的財富觀倡導儲蓄,量入為出;而西方的財富觀則善于將資金與實物的周轉分離開來,今天敢于花明天的錢。按照專利保護的制度設計,其邏輯恰恰是與“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的要求相反的,其理想狀態是“生之者寡,食之者眾”。如果按照中國的財富觀實施控制,消費市場就會受到抑制。然而兩者又是相互補充的。如果說按照西方的財富觀刺激經濟是為了增強消費信心,形成內需增大的市場環境;那么按照中國的財富觀苦練內功則是企業在市場上勝出的途徑,一方面要堅持科技創新,另一方面要控制成本。兩種財富觀通過相互轉化而相輔相成,即通過富民政策增強人們抗風險的信心,放心消費,使企業的創造的價值得以順利實現;而企業通過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堅持以人為本,從而形成藏富于民的堅實的社會基礎,步入市場繁榮的良性循環。
其實,中國的財富觀并非刻意限制人們的消費,只不過沒有通過“術”的算計提出,而是在“道”的層次上以“仁”惠施的,例如倡導仁愛精神,主張仗義疏財等等。于是“以義為利”是對上的要求,管理者壓縮成本是修養自身;以“民之所好好之”是對下的關愛,崇尚濟危扶困。由此可以看出,兩種財富觀可以并行不悖,在市場經濟中應當義利兼顧,至少兩者不應當有所偏廢。盡管傳統的財富觀在知識經濟中要與時俱進,但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同時認識到,經濟管理的真功夫還是要回到“基本面”,即解決好傳統思維中的基本問題。
如此說來,當政府推出擴大內需的政策后,我們不能坐等天下掉下餡餅,只有通過傳統的財富觀使之落地,才能產生積極地效果:首先,政府擴大內需的資金除了用于投資,主要應當用來提高低收入者的購買力。有一種觀點認為,應當給政府高官大幅度提高工資,在高薪養廉的同時,由他們的高消費來拉動內需。這顯然不符合中國的國情。因為照此推論,政府機構膨脹、公款消費、人民負擔加重就會合法化。其次,對于企業來說,可以從提高勞動效率的角度重新解讀“生之者眾,食之者寡”,嚴格進行成本控制。當然,這不能通過大量裁員、克扣職工福利來實現,應當通過技術創新的途徑減少消耗,提升產品與服務的附加值,使得“生之者眾”。再次,在資源的涵養上體現“為之者疾,用之者舒”的精神,堅持可持續發展。這里的“為之者”可以理解成環境保護,這樣的措施必須得力。在經濟發展中保持一定的速度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超過環境的承載能力,更不能竭澤而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