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美的買家在與中國的新客戶初次訂貨時,經常是從小訂單開始的,這種情況在禮品,五金,日用品等行業里很常見。北美地區的商家對產品的質量要求很高,因為一旦有質量問題,商家就必須接受退貨,或者是大幅降低價格,虧本出貨,而大部分的中國產品都是低端產品,給人價廉質低的印象,從遙遠的中國訂購商品,大多又不能去實地檢驗,對每一個商家來說,都可以說是有一定風險的,因此他們在與中國供應商訂貨時都很謹慎,就連與我們這些在當地的中國商品供應商訂貨時,也是十分小心,不會一次性的大批訂貨,這是北美買家的觀念問題,他們始終對中國的產品有著這樣那樣的疑慮。 2。對禮品和日用品來說,市場的時效性是非常明顯的,以圣誕節期間為例,圣誕一過,一些禮品就需要打對半折,所以一般禮品的訂單都是量小而密集,買家希望能夠訂一個集裝箱的貨,這樣可以很大地節省費用,但如果可能造成積壓,則不如直接向大進口商或其他本地制造商訂購。 3。在北美,大眾化的日用品,五金的市場已經被大的連鎖超市占據了,如WALMART,HOMEDEPOT等,如果想有好的銷售業績,就必須經營一些有特色的商品,而這些有特色的商品往往就意味著量小,我們主要經營家具五金和汽車配件,不少產品都需要特制,如一種專用的廚柜不銹鋼支架,一年的定貨量也就只是4萬至6萬支,總共也不夠裝滿一個集裝箱,開始與國內的廠商商談時,他們并不太愿意做,國為開模費高,訂量也不大,一次也就只有1萬,但現在他們說,做這些支架的利潤比做4個集裝箱的不銹鋼餐具都高,我們的大部分訂單都是這種量小,有特色的產品,因為產品有特色,而且質優,價格合理,不少歐洲的產品都已被我們的產品所替代,而且訂貨量在逐漸上升,但仍有一部分五金和汽車零部件,雖然前景良好,但由于訂單小,成本高,中國的廠家對北美的市場又不甚了解,心存疑慮,至今不能生產。 4。臺灣的廠商則不同,多年的北美
貿易經驗使得他們對新產品的敏感度較高,只要新產品能體現市場的趨勢,即使訂單小,開發費用較高,他們也愿意生產,這樣就可以把握住市場方向,賺取第一桶金。中國的工廠則缺乏類似的眼光(當然也是由于國際貿易經驗不夠〕,總是盯著大訂單,當然這沒有什么不對,大訂單很誘人,但是大訂單往往利潤并不高,客戶壓價厲害,竟爭也很激烈,而且有時國內供應商為了搶單子,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例如,我們曾經拿到了一個做門鉸鏈的大單,一個國內的工廠為了和我們竟爭,竟然以低于成本的價格搶了單子,拿到單子后,他們也做不下來,只好盡量壓低成本,結果門鉸的厚度不夠,遭到索賠,而這家購貨商也不再相信中國的廠家,寧可以較高的價格從歐洲經銷商買中國貨,所以,供貨商對待大單要慎重。 5。我常遇到的情況是,當我向國內的廠家提出一個小訂單,他們多半就不那么熱情了,開始計算成本,然后提高價格,如果有特殊設計的,把模具的成本加的很高,其實比較有經驗的進口商都對國內的成本和開模費用把握的很清楚,通過報價,很容易就能看出供貨商是否有誠意。由于我在國內做過相當一段時間的外貿,所以我比較了解國內供貨商的心理,單不大,為了這一點貨,要重新排工,工廠不愿生產,走貨也麻煩,要走拼箱,這種小單,客戶也不愿做L/C,雖然客戶給的價格可能高一些,但麻煩不少,提高價格和費用,客戶能接受就做,不行也省了很多麻煩,基于這種心理許多下類似訂單的客戶都受到了冷遇。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