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口業務方面,常見的風險有:
一、外方違約造成的風險。
賣方提供的產品規格、質量與合同規定不符,這是最常見的。針對這種違約所造成的風險,買方抵御的唯一辦法,就是依據中國商檢機構檢驗后提出的報告,立即向賣方提出索賠。
二、外貿代理的不規范運作造成的風險。
在進口業務中正規的外貿代理做法應該是外貿公司向用戶提供周到優質的服務,為此收取一定比例的代理費。而現在的實際做法是外貿公司為了攬貨單尤其是自籌外匯,在同業競爭的壓力下,一般只要求用戶提供開證保證金,保證金外的余款由代理公司代墊等,撥交時再付。一旦因市場變化或企業效益不景氣,會以種種借口推遲付款,或少付款甚至拒付,形成拖欠甚至血本無歸。有時,即使用戶是足額付款,信用證由外貿公司開出,一旦賣方違約,用戶(委托人)往往要求外貿公司(被委托人)承擔責任,形成利小風險大的局面。
三、賣方延遲交貨或無貨可供造成的風險。
延遲交貨的情況有兩種:一是賣方延誤了交貨日期。二是航次安排的不當。這種延遲和無貨可供會給國內用戶造成損失,用戶會提出賠償要求,這時代理方應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避險方法。
四、賣方與用戶串通欺騙代理。
國門開放后,出國做生意的人多了,內外勾結騙取國有外貿企業的丑聞時有發生。這種情況的發生原因是外貿企業輕信對方。二是對方無德無信。某些華人往往前一兩筆生意很順利,讓你相信他守信用,一旦相信了他,再趁機欺騙你一把,然后就逃之夭夭了。
以上所談淺嘗輒止,至于對策,相信每個從事進出口業務經營與管理的人員都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