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7.4億美元,這是中國前五月的出口額,恢復到了國際金融危機前2008年同期水平(5450.6億美元)。 盡管如此,5月出口在超預期的同時也引發了年內是否高位回調的擔憂。
昨天,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召開了中國對外經貿2010年夏季形勢分析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趙晉平判斷,在6月份或者7月份以后,中國出口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會有所顯現。
企業調研
歐洲一些產品采購力下降
今年前四月貿易順差規模并不大,3月還出現了令人擔憂的逆差。隨著5月出口大增48.5%,中國的貿易形勢似現回勇之勢。
但貿易數據的波動仍讓人擔憂。如何看清形勢、預估風險成為臨近年中最為關鍵的問題。
出席上述分析會的一位商務部官員認為,上半年貿易前三大特點是出口復蘇、進口迅猛、順差擴大,其中大宗商品進口較快,出現了價量齊升的局面,出口中的機電產品表現搶眼。
在傳統市場企穩的同時,中國對新興市場的貿易表現良好也是一大亮點。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前5個月,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總值達1118億美元,增長57.5%;同期與日本雙邊貿易總值為1115.6億美元,增長38.8%。東盟以微弱優勢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
然而,外部需求增長放緩、成本上升、政策調整也是上半年值得注意的三大特點。其中,歐債危機的影響不容忽視。
商務部對浙江部分企業調研顯示,企業明顯感覺歐洲輕工類產品采購力下降。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認為,歐債危機觸發“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但會影響相關國家的消費。
趙晉平的基本判斷是,按照3到6個月的滯后期,即在6月份或者7月份以后,中國出口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會有所顯現。
這與近期一些機構的判斷類似。
半年展望
危機管理過渡到常態管理
對于下半年的貿易形勢,霍建國在會上表示,雖然5月外貿表現超預期,年內壓力仍比較大,但全年外貿超過2008年的增長還是可以做到的,有望維持20%左右的增速。下半年出口主要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和貿易保護等問題。
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認為,今年進出口形勢并不樂觀,但歐債危機的影響不會大于美國金融危機,今年政策的著力點應當從危機管理過渡到常態管理,關鍵是如何實現轉折。
“我對今年外貿和整個國家宏觀政策的基本想法是,穩定預期非常重要,既有國際形勢,也有國內形勢,還有國內政策。”張燕生說。
關于匯改,專家認為出口企業須適應。
“我不覺得中國經濟會因為匯率問題受到制約,反過來要看它的活力,包括貿易政策的主導性。”霍建國表示,“我倒不覺得這對企業來說是一個難過的坎,但企業要把握貨幣因素方面的長期風險管理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表示,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決策是很正確的,但對于決定匯率的幣值和勞動生產率等因素的研究要更充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