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服裝最早叫出口轉內銷貨,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產物,是指國內服裝生產廠家根據國外來料、來樣或國外來樣、國內選料進行加工,在完成訂單后剩余的那部分產品,包括從面料、規格、花色上看不出大毛病的殘次品,多余或節省下來的布料私自加工的及國外退貨但無殘次的“出口轉內銷”服裝,也有一些是檢驗不合格退下來的服裝。
整批外貿服裝流入市場的原因,是因為各種原因造成了合同取消,而導致大批的貨制成后無法正常出口。即使這樣外商也會要求在流向市場前將商標剪掉,否則就算侵犯知識產權。
真正外貿服裝的貨源非常具有局限性,無法按照店鋪的需要來進貨,只能有什么貨進什么貨,好貨經常出現搶貨源的情況。很多店鋪單純依靠傳統的外貿服裝根本支撐不了店面,為了盈利,他們只好賣成本低廉的仿造品。仿造品和真正的外貿服裝之間的差別,主要體現在質量上,假的外貿服裝如果在質量上與真的外貿服裝看齊,其成本肯定會大大加大,造假者、賣假者的利益需求也就無法滿足。
每年到了換季的時候,就會有一些廠家買來國外名牌服裝的樣本,請國內的服裝廠家大量“復制”。這些廠家一般都會偷工減料,在面料以及做工方面都不如正宗外貿服裝精細。還有的是國內生產外貿服裝的企業做完加工之后,買回一批低檔的面料,按原來的樣版再“克鹵一批,然后以低廉的價格批發給國內銷售商,銷售商再貼上各種假商標,“外貿服裝”就這樣堂皇進入市場了。
大家都喜歡買便宜的漂亮衣服,但是給這些便宜卻漂亮的衣服掛上外貿的別稱,是不是有點?若干次都說是外貿,我們還不是用幾十,不足百元的價格購入?再說現在看來外貿似乎不是什么褒義稱呼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