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在結構調整方面,內部貿易促進了國際分工和技術進步。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開辟了全球范圍內一體化生產的可能性,促進和健全了公司內部網絡的形成,即把生產加工的不同階段分設在不同國家,或者由各子公司專門生產整個生產線的某種特定部件,提高了公司的生產效率,并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同時,內部技術貿易還促進了跨國公司根據不同東道國在人才、科技實力以及科研基礎設施上的比較優勢,在全球范圍內有組織地安排科研機構,推動技術創新,保持跨國公司的競爭力。據估計,跨國公司壟斷了世界上70%的技術轉讓和80%的新技術工藝。
第二,在要素配制方面,內部貿易可以充分利用轉移定價攫取高額利潤和規避風險。內部貿易的產品和服務的定價根據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目標由公司上層人士制定的,通過轉移高價和轉移低價使整個公司的經營活動在全球戰略目標指導下實現內部交換,在協調的基礎上使各自的利益得到滿足,并可減輕稅負,實現內部資金配置,逃避東道國的價格控制,避免外匯匯率風險和東道國的外匯管制。例如,當跨國公司子公司所在國的外匯管制和利潤匯出限制嚴、營業利潤抽稅高時,母公司就抬高供應給子公司的機器設備、原材料和勞務價格,使子公司生產成本增加,盈利減少,從而少納稅;當子公司產品面臨當地產品競爭時,母公司可以大幅度降低轉移價格,從而降低子公司產品的生產成本,加強其競爭能力,以掠奪性價格打垮競爭對手,操縱和壟斷當地市場,然后再提高價格;當所在國貨幣將要貶值時,母公司就可以利用轉移價格將子公司的利潤和現金盡快匯出去;當子公司所在國貨幣堅挺時,母公司就利用轉移價格使子公司擴資,從匯率中牟利。由此可見,轉移價格已成為跨公司彌補外部市場結構性和交易性缺陷的重要措施,它既是跨國公司建立內部市場的重要手段,又成為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強大支撐點,為其最終獲取高額利潤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在無形資本運作方面,內部貿易可保持公司的技術優勢。對技術的壟斷是跨國公司的特有優勢,也是其存在和發展的關鍵。如果公司的技術產品在公司外部交易的話,有可能被競爭對手摹仿而受損失。內部貿易就可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有助于公司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和競爭能力,實現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實踐證明,實行內部貿易與公司擁有的技術水平有關,其技術水平越高,內部貿易的比重就越大。據鄧寧教授研究,母公司內部出口貿易在總出口中的比重,計算機工業為91.3%,石油工業為51%,汽車工業為62.4%,電子工業為36.5%,紡織業為12.8%,食品業為9.8%。
第四,在人力資本管理方面,內部貿易解決跨國公司內部相對利益中心之間交換的矛盾,有利于公司高層人才的穩定。跨國公司的各個子公司雖然隸屬于同一母公司,但各子公司又是獨立的利益主體,即使是從母公司的全球戰略的大局出發也應考慮到各個主體的利益要求,以保證工作人員的穩定,維持整個公司的凝聚力。因此,在跨國公司的內部交換過程中就不能以利益的完全一致性為基礎進行無償調撥,而必須采取貿易形式,通過內部市場機制滿足各方的經濟利益,以解決內部經濟利益的矛盾。
第五,在追求風險最小化方面,內部貿易降低了外部市場造成的經營不確定風險,有利于跨國公司實行計劃管理。完全受市場自發力量支配的企業經營活動面臨諸多風險,如投入供應數量、質量、價格等不確定,以及不同生產工序和零部件由獨立企業承擔帶來的協調問題等。公司內部貿易可以大大降低上述的各種經營不確定性,使公司的商品數量、商品結構以及地理流向都服從于公司長遠發展戰略計劃、生產投資計劃、市場營銷計劃和利潤分配計劃,優化公司內部的資源配置,使之不斷適應公司發展戰略的外部環境的要求,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