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區的產生和發展有其深刻歷史、經濟、政治、文化原因。
古代英國推行貿易自由政策。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英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經歷了幾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建立了全球殖民體系,形成了英國支配的世界市場,轉而推行自由貿易政策。英國拓展亞洲和非洲市場,要求各國開放貿易和投資市場;1840年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以炮艦政策逼迫中國開埠通商;向美國、德國等國家發放出口信貸,鼓勵各國購買英國的機車、船舶和設備,對海外投資予以保護。英國于1846年廢除《谷物法》,免除農產品進口關稅;1853年開放殖民地市場,解散特權貿易公司;1854年廢除航海條例,實行航運自由;1859年改革關稅制度,逐步取消進口關稅,廢除出口稅;1860年取消對殖民地的貿易壟斷,英法兩國簽訂自由通商條約,條約包括航運、投資、貿易等內容,以后又有英意、英荷、英德等自由通商條約,相互提供最惠國待遇。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較之壟斷貿易政策,比較容易被各國和殖民地國家接受,以往的不平等貿易增加了平等的成分,各國貿易政策逐步由對抗轉向包容,自由貿易成為趨勢。
[2]當代當代世界經濟有兩大顯著特點:一是經濟全球化,一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很快。WTO的成員國基本上都與其它有關國家建立了自由貿易關系。中國和東盟成員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有限,經濟增長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度高,全球經濟的變動會對其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是為應對經濟全球化中的負面影響和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而應運而生。
[3]1、與多邊貿易體制相比,區域內國家易于就自由貿易區達成協議并產生實效。同時,現有的自由貿易區大多富有成效,也激發了更多國家參加自由貿易區。
2、就地區或鄰近國家而言,自由貿易區有利于進一步發揮經貿合作的地緣優勢。鄰近國家間的自由貿易區具有人員往來與物流便利、語言文化相近、生活習慣類似等多種有利條件。因此,鄰近國家和地區間具有更多的有利條件來擴大和加深經濟合作以獲得互利雙贏的效果,其效果比參加多邊貿易體系帶來的利益要更明顯一些。
3、在加入多邊合作機制的同時,締結自由貿易區有利于推動各成員國內的經濟結構改革,從而可以借助更多外力來推進國內改革。
4、20世紀90年代一再發生的地區性經濟危機的教訓,也促使世界各國更加重視地區經濟合作的制度化。1997年的東南亞經濟危機證明,在同一地區國家之間,危機蔓延的速度往往更快,相互影響也更為強烈。因此,加強地區內經貿合作不僅有助于防范新的危機,而且也有助于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