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說明的 對外貿易政策類型,實際上也是對對外貿易政策演變的歷史總結。不同的貿易政策在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曾有不同的作用;同一國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曾選擇了不同的貿易政策。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采取何種貿易政策,主要取決于以下因素:
1、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和力量對比
這一點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一個國家在 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其國內的生產力水平和發展目標不同,制約著對外貿易政策。一般來說,處于工業經濟發展初期階段的國家,采取 保護貿易政策;而處于工業經濟發達階段的國家,采取 自由貿易政策。另一方面是指一個國家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和力量對比制約著 對外貿易政策。一般來說,處于劣勢地位,商品競爭力弱的國家,采取保護貿易政策;而處于優勢地位,商品競爭力強的國家,采取自由貿易政策。上述兩個方面互相聯系,但不完全一致。第一方面僅從自身發展所處的階段考察,第二方面強調的是國與國之間的實力對比。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會隨著各國的經濟實力地位和力量對比的變化而調整變化。20世紀70年代, 美國經濟雖然處于發達階段,且仍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但由于面臨日本和 歐共體國家日益趕上的強有力的競爭,轉向采取 保護貿易政策就是證明。
2、國內經濟狀況和經濟政策
從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發展總是呈周期性變化、波浪式前進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周期性變化,在不同階段,其國內經濟狀況不同,總經濟政策不同,必然引起 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一般來說,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繁榮階段,各國經濟普遍高漲,如19世紀中葉和20世紀中葉, 貿易自由化傾向就占上風;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危機、蕭條階段,如20世紀30年代和20世紀70年代 , 保護貿易傾向就會蔓延和加強。
3、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斗爭
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政策是代表統治階級中占上風的 利益集團的利益的。因此,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斗爭、政權的更迭,也會帶來 對外貿易政策的變化。一般說來, 商品市場主要在國外的一些 資產階級利益集團主張 貿易自由化;相反,商品市場主要在國內,并受到進口商品激烈競爭的資產階級利益集團,則主張限制進口 ,實行 保護貿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