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投資規模全球化
國際投資結構知識化
國際投資地區集中化
國際投資形式聯盟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國際資本的跨國流動日趨活躍,并表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國際投資,特別是外國直接投資,在不斷自由化和全球化的世界經濟中正在發揮著日趨重要的作用,作為世界經濟中極其活躍的組成部分。
1.增長速度加快,規模連創歷史紀錄
國際貿易在世界經濟中曾經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但80年代以后,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以利用當地生產要素和占領當地市場為主要目的的跨國投資作用逐步加強,規模日趨擴大。增長速度更是世界經濟增長和國際貿易增長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2.跨國投資由發展中國家逐步轉向發達國家
90年代中期以前,發展中國家在跨國投資流入中所占份額增長很快,最高時達到40%。但1995年以后,份額卻開始降低。在跨國投資高速增長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吸收外商投資卻增長緩慢,1994年以后分別為1000億美元、1070億美元、1380億美元、1720億美元、1730億美元和1980億美元。1998年發展中國家吸引外商投資占全球份額僅為26%,1999年更下降到24%。
發達國家不但是理所當然的對外投資主要來源,也吸收了絕大部分新增跨國投資。1998年增加的1920億美元中,幾乎全部為發達國家所吸納;1999年增加的1670億美元,發達國家吸納了84%。
這表明跨國投資取向發生了深刻變化,體現了投資領域發展中國家被u201c邊緣化u201d的趨勢。預計今后幾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總體格局不會有大的改變,發達國家在國際投資中絕對主體地位仍將繼續。
3.發展中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由東亞地區向拉美地區轉移
進入90年代,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將借助外資發展該國經濟作為其發展戰略,國際直接投資日益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獲取國際資本的主要方式。外國直接投資占發展中國家資本總流量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28%增至1998年的56%。在發展中國家里,90年代初、中期吸收外資增長最快、最多的是東亞地區,尤其是中國表現最突出,但卻發生轉折,拉美地區為跨國投資熱點。
從今后發展趨勢看,拉美地區由于私有化高潮已經過去,吸納跨國投資將有所回落;前蘇東地區由于政治、社會逐步穩定,經濟形勢趨向好轉,對外資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將成為新的跨國投資熱點地區;非洲的大部分國家仍難以對外資產生真正的吸引力,只可能有個別國家或領域成為跨國投資的亮點;亞洲地區仍是跨國投資重點地區,但內部結構會有變化,中國地位有所下降,印度有可能以其市場、勞動力和新興產業成為新的吸收外資大國,韓國由于其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重組會進一步擴大外資進入規模,甚至日本也可能由于其國內市場的開放而使外商投資有大幅度增長。
4.投資自由化趨勢日益明顯
跨國投資的高速增長的內在原因是國際分工和全球競爭的發展,但得以實現的重要原因卻是全球范圍內投資自由化的發展。據統計,90年代各國對有關政策的修訂中95%以上都是推進自由化、利于外國投資的,即放松管制加強市場作用和增加對外商投資的鼓勵措施。
發展中國家在吸引外資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政策力度。長期來看,印度和韓國將成為亞洲頗具吸引力和發展前途的目標投資國。而長期拒外資于國門之外的日本也有了令人矚目的變化,股票交易市場。
5.跨國并購已成為國際投資的主要形式,并仍然成為今后外國直接投資迅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跨國并購是國際直接投資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跨國并購成為發達國家進入外國市場的主要方式,其對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強。據貿發會議統計,刀年來公司并購涉及金額以42%的速度增加,1999年全球跨國并購額720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比當年跨國投資增加總額還多。
今后幾年,跨國購并可能進一步深化,而規模會再創新高。金融、電信、醫藥、汽車等行業將在全球范圍內實行資源重組,其主要手段就是跨國購并。在發達國家繼續是購并發生重點的同時,由于發展中國家市場開放擴大,一些服務貿易領域、高新技術領域和某些資金技術密集行業也會出現大規模購并。
6.跨國投資向金融、保險、電信、流通等行業轉移
90年代中期以前的跨國投資,主要目的是利用當地生產要素或進入當地市場。而從東道國來說,也多是希望利用外商投資來解決資金、技術、管理等問題,達到解決國內就業、增加出口等目的。這決定了跨國投資的主要來源集中在傳統制造業。服務貿易領域的跨國投資越來越多,已占到投資總額的近50啪。隨著全球化浪潮的發展,各國服務貿易領域的市場開放度越來越大,金融、保險、電信、流通等行業的跨國購并成為推動跨國投資的最重要力量。而傳統制造業領域,如汽車、電子、醫藥、化工等跨國購并也在更深程度上依賴于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發展。這種趨勢今后在跨國投資中甚至會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