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創辦的新式學校都是外國語學校,都是以培養外語人才為主的學校,主修英語等主要的西方與東方語言,其中最早的一所是1862年建立的京師同文館,最初學制三年,主修外文和漢文,后來改為八年制,1865年年改為高等學堂,課程大量增加。該館畢業生張德彝在1895年出版了中國第一部英文文法書《英文話規》。
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9月,教育部公布了學制系統,從這時開始,中國的大學和專門學校中開始設置了外國語專業,英語專業是其中主要的語言專業。
1911年春,以留美預備學校為名建立的u201c清華學堂u201d問世(現清華大學),該校以美國學校為標準,英語為通行語。除國學等課程外,所有課程均用英語講授。
1922年10月,由當時國共兩黨共同創辦的上海大學成立,設有英國文學系。
1941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延安大學,1944年改名為延安外國語學校,設有英文系,有60余名學員,他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多成為外交、對外文化交流、外語教學和研究工作崗位上各個部門的領導和骨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全國共有205所高等學校,其中41所學校設有外國文學或英國文學系科。當時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教師人數最多,為33人;清華大學外文系教師人數為28人;同時,還有10所學校設有外語(英語)師范系科,包括北京師范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因為倡導要向蘇聯學習,成立了不少俄文專修學校,高校也隨即設立俄語專業,英語專業的建設處于停滯狀態,被嚴重壓縮。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撤銷合并了大部分高校的英語專業,僅剩9所高校擁有英語專業(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華東師范大學)。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逐項事業的發展,國家開始意識到1952年對西方主流語言的調整存在問題,不利于國家對外交流,于是從1956年開始逐漸在綜合性大學與師范院校恢復或增設英語專業,至1956年底,擁有英語專業的高校恢復到了23所。隨后一些新成立的高校,如1959年成立的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1960年成立的上海對外貿易學院(今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都開設有英語專業。
1961年4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召開了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編選計劃會議,統一思想部署教材編寫工作。在此次會議期間,由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上海外國語學院等單位討論和制定了一份5年制的英國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方案。這份教學方案,除了明確培養目標外,對課程設置做了較詳細的規定u2014u2014主要是語言和文學類課程,包括英語語言理論、各國文學史以及英美文學作品選讀等。
1962年開始,各種外語新教材相繼問世。
1963年9月,國務院同意國家計劃委員會和教育部修訂1954年出臺的《高等學校通用專業目錄》,與英語專業相關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五、師范部分u201d,其中有u201c英語u201d專業,專業編號為050004;二是u201c六、文科部分u201d,其中有u201c外國語言文學u201d專業,專業編號為060005。
1964年10月,教育部制定了《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在其中,將英語確定為學校教肓中的第一外語,并指出:u201c目前高等外語院系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遠不能滿足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和外事工作的需要,整個外語教育的基礎同國家需要很不適應,呈現出尖銳的矛盾。u201d該《綱要》提出了發展外語教育的方針,對于外語專業畢業生的水平提出了具體要求,提出了要u201c舉辦研究班,擴大招收研究生u201d,提出要u201c新建和擴建一批高等外語院校u201d。
1966年,開設英語專業的院校達到額74所。同年6月,u201d文革u201c開始,《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所提出的發展目標、具體措施等被迫停止。
u201c文革u201d期間,外語專業的建設與發展遭到了嚴重破壞,很多外語院系停止招生。
1970年之后,有一些西方國家如意大利、加拿大、英國、德國等相繼與中國建交,特別是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加上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國的對外交往日漸擴大,對于外語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在這種形勢下,1970年7月,北京大學西語系開始試點招收工農兵學員,10月15日,國務院電報通知各地,當年高校招生按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關于招生(試點)請示報告執行。據此,部分高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1970年8月,北京外國語學院相繼恢復招生,招收工農兵學員,學制改為3年。
1971u20141977年間,根據中央的指示,北京、上海、廣州等外國語學院和各地高校的外語系相繼開始招生工農兵學員。
u201c文革u201d結束以后,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當年起,外語院系的學制改為四年。
1978年8月28曰至9月10曰,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外語教育座談會,提出了《加強外語教育的幾點意見》。
1979年4月,國家教委下達了《外語學院英語專業四年制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綜合大學英國語言文學專業四年制教學計劃(試行草案)》《高等師范院校英語專業四年制教學計劃(試行草案)》。
1978年開始到20世紀80年代初,一批中央和地方理工類重點大學率先開辦了u201c科技英語u201d或者u201c專門用途英語u201d專業。
20世紀80年代初,受國家教委的委托,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英語組開始著手起草高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有關基礎階段和高年級英語教學的兩個大綱經教材編審委員會英語組審訂通過后,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國家教委高教司批準后在全國實施。這兩個教學大綱對全國各類英語專業均有指導作用,是高校英語專業組織教學、編寫教材與檢查教學質量的依據。
1984年年底,全國開設英語專業的高校達到262所。
1985年,國家教委開始著手修訂《普通高等學校社會科學本科專業目錄》,于1987年形成了征求意見稿,與英語專業有關的本科專業有7個:英語(英語語言文化)、英語語言文學、專門用途外語(科技)、專門用途外語(旅游)、專門用途外語(外貿)、專門用途外語(外事管理)、語言學。此后一段時期,英語專業過于單一的四年制學制變為彈性學制、從過去單一語言人才向復合型人才轉向、從單一語言專業教學向多科或復合型專業轉變。
1990u20141991年,高校英語專業四、八級考試推出。
1992年,原國家教委在原外語專業教材編審組的基礎上,組建了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下設有英語指導組,后來改稱為分委員會。
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頒發了《關于外語專業面向二十一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了u201c寬口徑、應用型、復合型人才u201d的人才培養目標。
2000年3月,《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經教育部高教司批準頒布實施,明確提出: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u201c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的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u201d《大綱》明確了英語專業必須開設英語專業技能課程、英語專業知識課程及相關專業知識課程三類課程。
2004年3月,經過修訂后的《高校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大綱》和《高校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大綱》發布。同年底,《高校英語專業四級口試大綱》出臺。
2005年,《全國英語專業八級口試與口譯考試大綱》正式出版。
2006年、2007年,英語專業分別衍生出u201c商務英語u201du201c翻譯u201d2個本科專業。
2012年,教育部發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原生物醫學英語(專業代碼:070413S)并入英語專業。
[3]據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語言培訓服務國家標準研究》一書統計,中國國內有600多所大學開設了英語本科專業。
[2]據《山東外語教學》2019年第1期刊登的一篇文章的數據,當前高等學校英語專業點約10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