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所在地原是一片灌木叢生之地,只有一些村舍散落其間。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選定此地作為首都后,為了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將該地命名為哥倫布。新都尚未建成,華盛頓便于1799年去世。聯邦政府及國會為了紀念他,在1800年建成時把新都命名為華盛頓。一般人所說的u201c首都u201d,即指聯邦政府機構所占有的地區;如說u201c哥倫比亞特區u201d,即指居民所占有的地區。政府機構所占有的地面,約占特區面積的1/2。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D.C.)英文名稱的兩部分反映其雙重身份,Washington(華盛頓市)是作為首都的名稱,而D.C.則為u201cDistrict of Columbiau201d(哥倫比亞特區)的縮寫,是聯邦直接管轄的區域。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通常漢譯為華府,以避免和位于太平洋岸同名的華盛頓州混淆。為區別于普通的區(District),中文翻譯中通常加上u201c特u201d字表明華盛頓的特殊地位。
[1]1790年,因北方與南方圍繞何地建都產生爭執,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便建議在南方和北方交界的波多馬克河上規劃一個面積100平方英里的菱形區域作為首都。地理位置是由麥迪遜(美國第四任總統)和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在杰斐遜(美國第三任總統)邀請的一次晚宴上討論出來的。
1791年9月9日,美國首都被命名為華盛頓市。華盛頓市由法裔美國建筑師皮埃爾·查爾斯·朗方規劃。
1791年~1792年,安德魯·埃里克特和非洲裔的自由人本杰明·班納克勘測了哥倫比亞特區的邊界。
1792年10月13日,白宮奠基。
1814年8月24日,在1812年戰爭中英軍攻占了哥倫比亞特區并燒毀了大部分公共建筑。美國軍隊沒有能夠組織有效的防御并在燒毀了海軍船廠之后潰逃。
1846年以后,波多馬克河南岸的土地交還給了弗吉尼亞州,該河便成為特區與弗州的界河。特區設立早期,波多馬克河北岸有喬治城鎮、華盛頓市及華盛頓郡三個分開的行政區劃;其中建立于1791年的華盛頓市乃為彰顯喬治·華盛頓對美國建國的貢獻而命名,后來發展為特區中的核心城市。
1864年,厄爾利率領南方軍隊短時間占領了北方境內的多處地方并進攻到哥倫比亞特區。
1878年,喬治城、華盛頓市及華盛頓縣等3地合并為華盛頓市,而聯邦管轄的特區及華盛頓市地方政府從此轄區重疊,因此產生今日使用的u201c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u201d合稱。
2020年6月26日,美國聯邦眾議院以232票贊成、180票反對,通過華府無投票權眾院代表諾頓(Eleanor Norton)2019年1月提出的u201c承認華盛頓特區法案u201d(Washington, D.C.Admission Act),該法案提議將特區變更為美國第51州。
[2]2021年4月22日,美國國會眾議院表決通過法案,將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設為美國第51個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