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中國的一個偉大的壯舉。1978年中國面臨著歷史命運的抉擇。在中國經歷了u201c文化大革命u201d的劫難之后,中國面對的是嚴重的經濟、政治、社會困難,如果任其下去,只能進一步惡化。在此形勢下,黨中央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改革就是對內改革阻礙經濟發展的計劃體制,開放就是利用外部資源、國外市場來發展自己。短短30年,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經濟上,我國已經躍居世界前列,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五位,國際貿易位居世界第二,2008年有望躍居世界第一,人均收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進入小康。隨著實力的增強,我國的國際威望和影響大大提高,我國積極融入世界,參與國際事務,對世界的發展與和平作出了積極的、令人欽佩的貢獻。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起飛,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大大提高,中華民族正在為實現自己的偉大復興夢想努力奮斗。
30年來,我國通過對外開放,積極主動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充分利用國際市場、世界資源,彌補了我國經濟現代化起飛所需要的資金、技術與管理缺口,加快了現代化的步伐。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速度接近10%,對外貿易的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20%,吸引了近萬億美元的外來直接投資。在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以這樣短的時間、這樣快的速度、這樣大的規模、這樣開放的體制,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騰飛。未來30年盡管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但仍然是我國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30年來,我國外交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國的現代化發展需要一個長期的和平環境,我國的外交就是緊緊圍繞創建和平發展環境這個根本任務而努力的。一方面,我國抓住冷戰后世界格局轉換的時機,改善與西方大國的關系,增進了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密切了與鄰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我們利用自己增強的實力和影響力,提出自己的關于國際和地區關系的理念、主張和戰略。我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倡導新安全觀,推動構建和諧世界與和諧地區,這些都展示了我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我們的努力,不僅僅是為了創造有利于我國發展的和平發展環境,而且也有利于創建更加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惠及世界。
中國社會科學院是黨中央的思想庫、智囊團。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學者們以他們獨有的智慧、熱情和勇氣,積極探究新問題,提出新對策。作為研究國際問題的學者,他們站在觀察和分析國際局勢、我國對外開放與對外關系的前沿,他們的研究成果,其中既包括理論探索,也包括政策對策,都為我國的現代化發展和民族復興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在紀念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國際研究學部匯集了本學部學者近年來就我國外交、對外開放和對外關系問題發表的部分論文。論文作者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名譽學部委員、學部委員,也有成就不凡的中青年學者。在收錄本專輯時,作者們對原發表的文章進行了修改。在過去的30年里,國際研究學部的學者們發表了巨量的學術成果,本專輯出版的目的不是旨在反映國際研究學部過去的學術成果,而是為了紀念我國對外開放30周年。因此,本專輯只收錄了部分涉及我國對外開放(外交、開放政策、對外關系)問題的論文。
主編根據本專輯的結構和內容要求,對遴選的論文進行了最后的取舍和必要的編輯。論文的遴選得到國際學部各雜志編輯部的大力支持,譚秀英、宋志剛、常玢、徐拓、蔡同昌、林昶、趙梅等編輯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國際研究學部辦公室的李墨女士為本專輯的聯絡、編務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為本專輯的及時出版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