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01c一帶一路u201d倡議自提出以來不斷拓展合作區域與領域,嘗試與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使之得以豐富、發展與完善,但其初衷與原則卻始終如一。這是認知與理解u201c一帶一路u201d倡議的基點與關鍵。
u201c一帶一路u201d是開放性、包容性區域合作倡議,而非排他性、封閉性的中國u201c小圈子u201d。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中國認為,只有開放才能發現機遇、抓住用好機遇、主動創造機遇,才能實現國家的奮斗目標。u201c一帶一路u201d倡議就是要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正是基于這種認知與愿景,u201c一帶一路u201d以開放為導向,冀望通過加強交通、能源和網絡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建設,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以此來解決經濟增長和平衡問題。這意味著u201c一帶一路u201d是一個多元開放包容的合作性倡議。可以說,u201c一帶一路u201d的開放包容性特征是區別于其他區域性經濟倡議的一個突出特點。
u201c一帶一路u201d是務實合作平臺,而非中國的地緣政治工具。u201c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u201d的絲路精神成為人類共有的歷史財富,u201c一帶一路u201d就是秉承這一精神與原則提出的現時代重要倡議。通過加強相關國家間的全方位多層面交流合作,充分發掘與發揮各國的發展潛力與比較優勢,彼此形成了互利共贏的區域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在這一機制中,各國是平等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因此,u201c一帶一路u201d從一開始就具有平等性、和平性特征。平等是中國所堅持的重要國際準則,也是u201c一帶一路u201d建設的關鍵基礎。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合作才能是持久的合作,也才會是互利的合作。u201c一帶一路u201d平等包容的合作特征為其推進減輕了阻力,提升了共建效率,有助于國際合作真正u201c落地生根u201d。同時,u201c一帶一路u201d建設離不開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和地區環境,和平是u201c一帶一路u201d建設的本質屬性,也是保障其順利推進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這些就決定了u201c一帶一路u201d不應該也不可能淪為大國政治較量的工具,更不會重復地緣博弈的老套路。
u201c一帶一路u201d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聯動發展倡議,而非中國的對外援助計劃。u201c一帶一路u201d建設是雙邊或多邊聯動基礎上通過具體項目加以推進的,是在進行充分政策溝通、戰略對接以及市場運作后形成的發展倡議與規劃。2017年5月《u201c一帶一路u201d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中強調了建設u201c一帶一路u201d的基本原則,其中就包括市場原則,即充分認識市場作用和企業主體地位,確保政府發揮適當作用,政府采購程序應開放、透明、非歧視。可見,u201c一帶一路u201d建設的核心主體與支撐力量并不在政府,而是企業,根本方法是遵循市場規律,并通過市場化運作模式來實現參與各方的利益訴求,政府在其中發揮構建平臺、創立機制、政策引導等指向性、服務性功能。
u201c一帶一路u201d是和現有機制的對接與互補,而非替代。u201c一帶一路u201d建設的相關國家要素稟賦各異,比較優勢差異明顯,互補性很強。有的國家能源資源富集但開發力度不夠,有的國家勞動力充裕但就業崗位不足,有的國家市場空間廣闊但產業基礎薄弱,有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但資金緊缺。我國經濟規模居全球第二,外匯儲備居全球第一,優勢產業越來越多,基礎設施建設經驗豐富,裝備制造能力強、質量好、性價比高,具備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綜合優勢。這就為中國與其他u201c一帶一路u201d參與方實現產業對接與優勢互補提供了現實需要與重大機遇。因而,u201c一帶一路u201d的核心內容就是要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對接各國政策和發展戰略,以便深化務實合作,促進協調聯動發展,實現共同繁榮。顯然,它不是對現有地區合作機制的替代,而是與現有機制互為助力、相互補充。實際上,u201c一帶一路u201d建設已經與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印尼全球海洋支點發展規劃、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經濟發展戰略、蒙古國草原之路倡議、歐盟歐洲投資計劃、埃及蘇伊士運河走廊開發計劃等實現了對接與合作,并形成了一批標志性項目,如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建設。作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建設成果之一,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初步實現了深水大港、遠洋干線、中歐班列、物流場站的無縫對接。該項目與哈薩克斯坦u201c光明之路u201d發展戰略高度契合。哈薩克斯坦u201c光明道路u201d黨主席佩魯阿舍夫就表示,在與u201c光明之路u201d新經濟政策的對接中,u201c一帶一路u201d倡議有效推動了哈薩克斯坦乃至整個中亞地區的經濟發展,為各國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開辟了廣闊空間,創造了更多機遇。
u201c一帶一路u201d建設是促進人文交流的橋梁,而非觸發文明沖突的引線。u201c一帶一路u201d跨越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但它帶來的不是文明沖突,而是各文明間的交流互鑒。u201c一帶一路u201d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產能合作與發展戰略對接的同時,也將u201c民心相通u201d作為工作重心之一。通過弘揚絲綢之路精神,開展智力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等建設,在科學、教育、文化、衛生、民間交往等各領域廣泛開展合作,u201c一帶一路u201d建設民意基礎更為堅實,社會根基更加牢固。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認為,u201c一帶一路u201d建設非常重要,u201c它是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橋梁和紐帶,讓人民跨越國界更好交流u201d。因而,u201c一帶一路u201d建設就是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為相關國家民眾加強交流、增進理解搭起了新的橋梁,為不同文化和文明加強對話、交流互鑒織就了新的紐帶,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6]國際意義
u201c一帶一路u201d合作范圍不斷擴大,合作領域更為廣闊。它不僅給參與各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合作紅利,也為世界貢獻了應對挑戰、創造機遇、強化信心的智慧與力量。
u201c一帶一路u201d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徑與方向。當今世界,挑戰頻發、風險日益增多。經濟增長乏力,動能不足,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發酵,發展鴻溝日益突出,u201c黑天鵝u201d事件頻出,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抬頭,u201c逆全球化u201d思潮涌動,地區動蕩持續,恐怖主義蔓延肆虐。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的嚴峻挑戰正擺在全人類面前。這充分說明現有的全球治理體系出現了結構性問題,亟須找到新的破題之策與應對方略。作為一個新興大國,中國有能力、有意愿同時也有責任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智慧與力量。面對新挑戰新問題新情況,中國給出的全球治理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而u201c一帶一路u201d正是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的具體實踐。u201c一帶一路u201d強調各國的平等參與、包容普惠,主張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共同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正是本著這樣的原則與理念,u201c一帶一路u201d針對各國發展的現實問題和治理體系的短板,創立了亞投行、新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新型國際機制,構建了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平臺,這既能緩解當今全球治理機制代表性、有效性、及時性難以適應現實需求的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轉公共產品供應不足的局面,提振國際社會參與全球治理的士氣與信心,同時又能滿足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變革全球zhan治理機制的現實要求,大大增強了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是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重大突破。
u201c一帶一路u201d為新時期世界走向共贏帶來了中國方案。不同性質、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其具體的戰略訴求與優先方向不盡相同,但各國都希望獲得發展與繁榮,這便找到了各國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如何將一國的發展規劃與他國的戰略設計相對接,實現優勢互補便成為各國實現雙贏多贏的重要前提。u201c一帶一路u201d正是在各國尋求發展機遇的需求之下,同時尊重各自發展道路選擇基礎之上所形成的合作平臺。因為立足于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本國際關系準則,聚焦于各國發展實際與現實需要,著力于和各國發展戰略對接,u201c一帶一路u201d建設在贏得了越來越多的世界認可與贊譽的同時,也取得了日益顯著的早期收獲,給相關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給世界帶來了走向普惠、均衡、可持續繁榮的信心。2016年10月開通的非洲第一條電氣化鐵路u2014u2014亞吉鐵路(亞的斯亞貝巴至吉布提)和2017年5月開通的蒙內鐵路(蒙巴薩至內羅畢),成為中國在非洲大陸承建的兩大極具影響力的世紀工程,受到許多非洲國家好評,被譽為u201c友誼合作之路u201d和u201c繁榮發展之路u201d。從中非合作的縮影可以看出,u201c一帶一路u201d是一條合作之路,更是一條希望之路、共贏之路。
u201c一帶一路u201d為全球均衡可持續發展增添了新動力,提供了新平臺。u201c一帶一路u201d涵蓋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實現了u201c南南合作u201d與u201c南北合作u201d的統一,有助于推動全球均衡可持續發展。u201c一帶一路u201d以基礎設施建設為著眼點,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推動中國與相關國家的宏觀政策協調。對于參與u201c一帶一路u201d建設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是一次搭中國經濟發展u201c快車u201du201c便車u201d,實現自身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性機遇,有力推動的南南合作的廣泛展開,同時也有助于增進南北對話,促進南北合作的深度發展。不僅如此,u201c一帶一路u201d倡議的理念和方向,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高度契合,完全能夠加強對接,實現相互促進。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u201c一帶一路u201d倡議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都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都試圖提供機會、全球公共產品和雙贏合作,都致力于深化國家和區域間的聯系。他強調,為了讓相關國家能夠充分從增加聯系產生的潛力中獲益,加強u201c一帶一路u201d倡議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聯系至關重要。就此而言,u201c一帶一路u201d建設還有助于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順利實現。
寫下了《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書的英國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說:u201c絲綢之路曾經塑造了過去的世界,甚至塑造了當今的世界,也將塑造未來的世界。u201d作為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u201c一帶一路u201d必將會行穩致遠,惠及天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