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經過十多年來,在u201c211工程u201d和u201c985工程u201d建設的推動下,廣東高校奮發圖強,凝聚學科方向,優化學科結構,使重點學科建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
中山大學有2個一級學科和23個二級學科入選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數量并列全國第四。2009年,該校有9個學科進入世界排名前1%(按美國ESI數據庫的統計),進入世界前百分之一的學科領域數量居全國第三。與此同時,部分國家重點學科的建設水平已達到國內一流和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例如,中山大學的眼科學,連續三輪均以優異成績入選國家重點學科,學科水平穩居國內同類學科前列,2006年獲批國內唯一的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華南理工大學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2007年成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先后建有6個國家級工程研究平臺,獲得國家級科技獎5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5項、國家專利金獎和優秀獎3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近百項,科研成果轉化產生的經濟效益達50億元以上;廣州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學一級學科,2004年在全國學科水平評估中位列同類學科第一名,2007年成為省屬高校中唯一的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國家啟動實施的u201c特色重點學科項目u201d建設中,廣東有6所非國家u201c211u201d高校的16個國家重點學科項目入選,項目數居全國第二,這充分表明省序列u201c211工程u201d建設高校的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取得了跨越式的進展。
高層次科研創新平臺的建設有效增強了高校承擔重大科研任務、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能力。在2009年公布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u201c973計劃u201d)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廣東高校獲得9項首席科學家項目,占全國高校八分之一,從十名以后一躍而成全國第三。中山大學一校獲五項,僅次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位居第三。7所高校的科研經費從1999年的2.69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21.86億元,增加了7倍多,占全省高校總量的58%。廣東省2009年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的12項國家科技大獎中,u201c211工程u201d高校占了一半,成為省內高層次獎勵的主力軍。
師資隊伍建設初見成效,一批高層次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迅速成長。10所高校兩院院士由1999年的8人增加到2009年18人,增長了125%;國家u201c杰青u201d增長了223%,新(跨)世紀優秀人才增長了近20倍,珠江學者增加了36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廣東高校新增兩院院士4名,僅u201c211工程u201d高校就增加3名,其中中山大學一校新增兩名中科院院士,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蘭州大學并列第一。
有關高校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一方面,有關高校積極加強校地合作,為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全面深入的支持和服務。例如,中大與廣州、深圳等地方政府共建了7個研究院,與許多地市也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關系;華工在佛山、中山等地建立了12個工業技術研究院或技術創新中心,并與全省60多個專業鎮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
另一方面,有關高校積極加強校企合作,推進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為行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9年底,廣東省高校共擁有各級各類科技服務平臺591個,投入建設經費共20.64億元。單從產學研合作來說,2007年至2009年三年累計新增利潤76.2億元,新增稅收4.47億元,創匯2.5億美元,節支總額達17億元。有關高校還派出大量科技特派員,深入到廣東2000多家企業開展科技服務,積極開展產品研發、技術服務、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工作,為本地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實現轉型升級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其中華工2007年至2009年選派了333名共409人次進駐企業,派出人數居全國高校之首。
在有關科技服務平臺的孵化、孕育下,大量科技成果得到了轉化應用,極大地推動了相關行業和企業的發展。例如,中山大學研制出的高活性新型魚類催產劑技術,在國內外獲廣泛應用,對我國魚類養殖產量從2001年至2010年大幅度增長有著重大推動作用,創造的經濟效益超過600億元;中山大學與廣東恒興集團等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建立了從種子培育、養殖技術、飼料、病害控制、深加工等全過程的研發體系,僅對蝦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用,就實現產值100多億元;華南理工大學面向珠三角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需求,不斷深化產學研合作,著力解決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問題,簽訂技術轉讓合同6000多項,技術成果轉化1400多項,產生的經濟效益超過1000億元;華南農業大學與廣東溫氏集團在獸藥、禽畜養殖、食品加工等方面聯手打造產學研結合的典范u201c溫氏模式u201d后,溫氏集團年產值從合作前的0.4億元發展到2010年的200億元,帶動4萬多農民致富,其u201c公司 農戶u201d的獨特發展模式,成為解決u201c三農u201d問題的有益探索。
u201c卓越工程師u201du201c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u201d(簡稱u201c卓越計劃u201d)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
在國家和廣東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廣東省u201c211工程u201d高校中的華南理工大學、汕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獲得教育部批準成為u201c卓越工程師u201d教育培養高校,為國家培養高科技工程師做出貢獻。東莞理工學院成為唯一的非一本院校批準成為u201c卓越工程師u201d教育培養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