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和黨建讀物出版社提供)
全國綜合性宏觀調控工交系統的機構,主要負責掌管在五年計劃和長遠計劃的基礎上的年度計劃的制定,督促和檢查年度計劃的執行,并且負責提出改善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的措施;在貫徹執行年度計劃的范圍內,組織各工業部門間的協作,調整中央各部門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的計劃和物資平衡等。
1956年5月,國家經濟委員會成立。薄一波任主任、黨組書記。
1958年9月,國家經濟委員會專管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工作,原來主管的年度計劃、物資分配、物資儲備工作劃歸國家計劃委員會,原來的各種專業計劃局合并到國家計劃委員會。
1964年7月,根據中央決定,中央工業交通政治部成立。國家經濟委員會成為主管工交生產和工交系統政治思想工作的綜合部門。
1966年u201c文化大革命u201d開始后,國家經委領導陸續停止工作。
1970年6月,國家經濟委員會撤銷。
1978年3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決議,重新成立國家經濟委員會,簡稱國家經委。4月10日,國務院發出《關于國家經濟委員會的任務、機構的通知》,明確其主要任務是,貫徹執行黨中央關于工業、交通工作的路線、方針、政策,加強調查研究,認真總結經驗,及時向中央、國務院反映情況,提出建議等。
1982年5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決定將國家經濟委員會、國家農業委員會、國務院機械工業委員會、國家能源委員會、國務院財貿小組和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的部分局合并,組成新的國家經濟委員會,擴大職權和業務范圍,集中統一指揮國家日常經濟活動,對國民經濟年度計劃執行情況督促檢查,在農業、工業、基本建設、鐵路交通、財政金融、貿易各部門的經濟技術活動中組織協調事項等,組織實施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工作。
1988年4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撤銷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委員會,新組建國家計劃委員會。康世恩、袁寶華、張勁夫、呂東先后任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康世恩、袁寶華、張勁夫、呂東先后任中共國家經濟委員會黨組書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