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實際上充當了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動力和先鋒。許多跨國公司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從跨國經曹轉向全球經營的10年間,其海外資產、收入和雇員等跨國指數大大提高。1994-2004年,全球最大100家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從41.1%提高到53.4%,1995-2004年全球100大跨國公司的跨國指數則從48.9%提高到56.8%。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把過去的多國發展戰略調整為全球發展戰略。全球經營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的常態。
跨網公司全球化程度達到一定高度,如海外資產、海外收入和海外雇員均超過總資產、總收入和總雇員的50%,實際上這些公司就可以視為全球公司.全球公司通過全球戰略、管理架構和理念文化的調整,成功地吸納棋合了全球資源,從而大大提高了全球競爭力和贏利能力.
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設置營銷服務、制造組裝、研發設計等中心,形成了全球產業鏈。在跨國公司全球配置資源建立全球產業鏈的過程中,中國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結點。許多制造業跨國公司把中國作為組裝加工基地和主要銷售市場。入世以來,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把中國也作為研發設計中心。根據商務部資料,跨國公司在華已經設立了約800個研發中心。
通過在全球范圍設立營銷服務、制造組裝和研發設計中心??鐕窘⒘俗约旱娜虍a業鏈.現代市場競爭已經從單一企業間點對點的競爭上升到產業鏈的競爭。
跨國公司在全球化的舞臺上,扮演了世界生產組織者的角色,也伴隨全球化進程迅速壯大,全球跨國公司母公司約有6.5萬家,共擁有約85萬家國外分支機構.2001年跨國公司的全球銷售額約為19萬億美元,是同期全球出11額的兩倍多。全球500家大企業的產值己占世界總產值的45%,其內部和相互貿易已占世界貿易總額的60%以卜,投資已占全球累計直接投資的90%。
企業的跨國兼并是優化資源配置、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是規模經濟的需要.生產在全球組織,競爭也在全球展開,經濟全球化創造了企業跨國兼并的條件。始于1993年的全球企業兼并浪潮持續至今勢頭未減。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說,近20年來,跨國公司的購并金額以每年41%的速度增長。2000年全球跨國公司并購總額己超過萬億美元,達到1.143萬億美元。隨著發展,辱,國家經濟的發展,發展中國家之間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兼并也會越來越多。20世紀80年代以前,兼并往往是為了擊垮競爭對手,被兼并公司往往被分割出售。90年代以來,兼并更多是為了節約經營開發費用。得到新思想、新產品、新技術,實現更好的管理和經濟規模,實現企業間的優勢互補,以提高競爭實力和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顯然,這種兼并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于兼并雙方的共同發展。企業的跨國兼并打破了民族國家的壁壘,模糊民族國家的經濟界線。各民族國家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越來越早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從好的方面來說,這有利于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加快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進程,如德、法、日、美汽車工業進軍中國轎車工業,加快了中國轎車工業現代化的步伐。從壞的方面來說,被兼并國家的經濟主權在有些情況下會受到侵害,如當一個圖家國民經濟的關鍵部門:電信、鐵路、電力、銀行、保險等行業的控股權被外國公司掌握以后,這個國家在非常時期就難以確保自己的政治獨立。
跨國公司實行全球化的經營方式,促進了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方式在全球范圍的流動,帶動了相對落后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從而推動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然而,跨國公司并不是慈善機構,它們以追求最大利潤為導向,其資金和技術也只能流向最能使它們獲利的地區,并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名牌產品影響著各國的生產和人民的生活。跨國公司需要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發展中國家則需要跨國公司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相互補充,可以達到各取所需的目的。但是.發展中困家更關心以外資促進經濟的發展,兩者之間無疑是存在矛盾。如果應對不當,跨國公司就會對該國的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沖擊。
在新世紀中,全球企業的并購、重組活動還會掀起新的浪潮。
為了增強自身的實力和在全球的競爭力,跨國公司將通過并購不斷擴人規模,u201c巨無霸u201d、u201c大哥大u201d式的跨國公司將會不斷涌現,并把經營活動的觸角進一步擴大到世界各個角落和各個產業.一些新興國家的企業為了生存。
中國式跨國公司并購造中國式跨國公司:野蠻生長的無品牌巨人?
不久前,聯想用10億元收購了巴西當地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制造商CCE公司;海爾36億元要約收購新西蘭最大家電制造商斐雪派克的消息正在一波三折的進行中;而華為又傳出將新增130億元擴大在英國的投資。而在早些時候,三一重工收購了混凝土巨頭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萬達鯨吞了美國AMC院線。
u201c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至今卻沒有一家真正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品牌。u201d這是百度李彥宏不久前在一個經濟論壇上發表的感慨。美國《新聞周刊》亦曾做過一期u201c沒有品牌的巨人u201d的封面專題,在他們眼里,u201c中國是世界工廠,但是它的頂級公司依然令人驚異的默默無聞。u201d顯而易見,中國企業仍舊處于野蠻生長、粗放經營的階段,至今也沒有一家足以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地位相匹配的跨國品牌企業。于是,那些站在時代潮頭浪尖的企業家,開始了他們的求索之路。尤其是在眼下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時刻,中國企業不得不尋找新的增長動力。
近兩年,海外并購熱潮再起,意味著這些企業寄希望于采用海外并購的手段,以維持中國經濟收縮周期階段企業的正常擴張和發展。并購鑄就中國式跨國公司,是一條怎樣的路徑?眼下這股浪潮,將給中國企業帶來什么?
相比于前兩年央企占據主導外,這一次,民營資本成為了中國資本海外擴張的生力軍。不管是在主權債務危機肆虐的歐洲腹地,還是不斷推出貨幣刺激、經濟復蘇乏力的美國市場,抑或是正在告別u201c黃金十年u201d盛宴的新興市場國家,中國民營企業已經或者正在實施各種大手筆并購。他們的u201c胃口u201d不是一般的大。
可以說,中國經濟領域最耀眼的幾顆u201c星級u201d民企,在如今經濟形勢十分微妙的時刻,率先揚帆出海,試圖尋找到新的價值洼地。這個時候出去,因危機帶來的海外資產價值正處于低估階段,單從成本收益角度衡量,確實是難得的并購時機。再加上目前國內實體經濟空心化和泡沫化趨勢嚴重,現金流充沛的民營資本順勢而動,至少博取差價利潤問題不大。
但比投機利潤更為重要的問題則是,這些u201c星級u201d民企走出去,是否能夠提升他們的整體競爭力?無論是技術創新水準,還是品牌塑造,只有這些硬實力的提升,才能達到海外并購的最終目的。否則,僅為海外抄底u201c賺錢u201d,顯然不能成為這些有擔當的中國民企應有的思維水平。
擺在他們面前的現實是,無數關于并購的研究報告表明:大約有50%-70%的并購案例失敗,要么是因預期的協同效應無法實現而導致雙方u201c離異u201d,要么是合并后企業的價值并未得到真正的提升。
市場化浪潮20年,中國企業倒是已經學會了按邏輯辦事,而不像早期那般凡事u201c拍腦袋u201d決策,但是在海外整合過程中,經驗和技巧十分缺乏,要么是不善管理,要么是文化隔閡,難以和被并購企業形成合力,更奢談建立新的競爭優勢。甚至恰恰相反,部分中國企業習慣在各種不規范的市場環境中u201c如魚得水u201d,一旦進入真正市場經濟環境卻不能夠適應,最終只能是被拍到岸邊,活活u201c渴死u201d。他們往往更善于用u201c中國式u201d邏輯解決問題。應該說,并購固然能夠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提供一條u201c捷徑u201d,在國內整體實業環境艱難、政商博弈極其復雜的當口,民企掌舵者選擇這條路算是明智。但這些企業家必須明了,在整合、消化尚且難以做好的情況下,海外并購只是為中國企業和企業家提供了學習、試錯的機會,順道賺點u201c小錢u201d。鑄就偉大的跨國品牌,不可能依賴并購。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之路才剛剛開始,任重而道遠,而在品牌運營及經營管理方面又不擅長,如何能夠突圍,真正打造出屬于世界級別的大品牌,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