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同歐洲國家的貿易一直受控于英國。而普魯士王國首相奧托·馮·俾斯麥則熱切希望在中國建立立足點,以平衡英國的影響。俾斯麥力排眾議,為德中的航線設置了獎金。給予獎金的議案于1885年最終通過。同年,俾斯麥派出第一支德國銀行業和工業考察團前往中國評估投資機會,這最終促成了1890年德華銀行的建立。通過這些努力,德國于1896年繼英國之后成為第二大對華貿易國。
在這段時期,與英法不同,德國并沒有積極的表現出其對中國的帝國主義野心,而中國政府也將德國視作來幫助中國進行現代化發展的伙伴。1880年代晚期,克虜伯公司作為中國的合同商,負責修筑旅順港和大沽炮臺附近的一系列防御工事。北洋水師向德國訂購了近代化主力艦u2014u2014定遠級鐵甲艦,以及經遠號、來遠號裝甲巡洋艦。此外,德國軍事教官幫助張之洞建立了u201c自強軍u201d,并協助袁世凱培訓了u201c新建陸軍u201d。
德國對中國的援助不僅限于軍事方面,也擴大到工業和技術交流領域。來自西門子公司、克虜伯公司的工程師幫助中國建立了近代的發電廠和鋼鐵工廠,例如漢陽鐵廠。西門子公司的工程師在頤和園中安裝了中國的第一批電燈,北京的第一家自來水廠使用的則是德國AEG電機和水泵。
里希特霍芬是在中德關系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關鍵人物。
里希特霍芬是近代德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地理學家和中國地學研究專家,他很早就對中國予以了關注,1859年以科學特派員身份參加了普魯士東亞外交使團,到達過香港、廣州和上海,并在臺灣海峽的颶風季中完成了對臺灣的勘測,獲得了關于中國的第一手資料。
作為一位科學家,里希特霍芬為近代地質學和地理學做出了卓越貢獻,也有力促進了近代中國地質學、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德意志帝國政府之所以選擇膠州灣和山東省作為侵略目標,主要是根據里希特霍芬的論述確定的。
甲午戰爭失敗后,中國第一次現代化的努力也告一段落。其后,德國首相俾斯麥對中國所采取相對仁慈的政策在德皇威廉二世時期有翻天幅地的轉變,德國對中國變得更具帝國野心。例如在第一次中日戰爭后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德國協同法國、俄國,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此外,在1897年11月發生曹州教案(巨野教案)后,威廉二世電令遠東艦隊,稱u201c華人終于給我們提供了期待已久的理由和事件。艦隊立即駛往膠州灣,占領該處現有村鎮,并采取嚴厲報復手段u201d。1898年3月,德國逼迫清朝與其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德國取得山東膠州灣的99年租借權,以及山東半島的開礦權和鐵路鋪設權。德國后期援助中國僅僅是為了維護其在遠東和太平洋的利益,同時讓中國牽制日本和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