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上看,PMI是一套月度發布的綜合性的經濟先行指標體系,PMI涵蓋著生產與流通、制造業與非制造業等領域,分為制造業PMI、服務業PMI,也有一些國家建立了建筑業PMI。制造業PMI最早起源于美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該體系現包含新訂單、產量、雇員、供應商配送、庫存、價格、積壓訂單、新出口訂單、進口等商業活動指標。以上各項指標指數基于對樣本企業采購經理的月度問卷調查所得數據合成得出,再對生產、新訂單、雇員、供應商配送與庫存五項類指標加權計算得到制造業PMI綜合指數。服務業PMI指標體系則包括:商業活動、投入品價格指數、費用水平、雇員、未來商業活動預期等指數,但因其建立時間不長,尚未形成綜合指數。 PMI每項指標均反映了商業活動的現實情況,綜合指數則反映制造業或服務業的整體增長或衰退。調查采用非定量的問卷形式,被調查者對每個問題只需做出定性的判斷,在(比上月)上升、不變或下降三種答案中選擇一種。進行綜合匯總就是統計各類答案的百分比,通過各指標的動態變化來反映經濟活動所處的周期狀態。制造業及非制造業PMI商業報告分別于每月第一個和第三個工作日發布,時間上大大超前于政府其他部門的統計報告,所選的指標又具有先導性,所以PMI已成為監測經濟運行的及時、可靠的先行指標,得到政府、商界與廣大經濟學家、預測專家的普遍認同。
制造業PMI指標體系指標
| 權重(%)
|
生產指數
| 25
|
新訂單指數
| 30
|
從業人員指數
| 20
|
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
| 15
|
原材料庫存指數
| 10
|
注:上述指標除綜合指數是各國統一的以外,其他擴散指數各國并非全部采用,而是根據本國情況有所差異。此外,其他擴散指數:采購量、積壓訂單(現有訂單)、出口訂單、價格(采購品價格、產成品價格)、庫存(產成品庫存、采購品庫存、用戶庫存)、進口
目前全球已有20多個國家建立了PMI體系,有關機構已開始建立全球指數和歐元區指數,PMI指數及其商業報告已成為世界經濟運行活動的重要評價指標和世界經濟變化的晴雨表。
按照國際上通用的做法,由五個擴散指數即新訂單指數(簡稱訂單)、生產指數(簡稱生產)、從業人員指數(簡稱雇員)、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簡稱配送)、主要原材料庫存指數(簡稱存貨)加權而成。制造業PMI指數在50%以上,反映制造業總體擴張;低于50%,通常反映制造業衰退。
專家表示,PMI計算出來之后,可以與上月進行比較。如果PMI大于50%,表示經濟上升,反之則趨向下降。一般來說,匯總后的制造業綜合指數高于50%,表示整個制造業經濟在增長,低于50%表示制造業經濟下降。
榮枯分水線PMI指數50為榮枯分水線。當PMI大于50時,說明經濟在發展,PMI指數越大于50說明經濟發展越強勢;當PMI小于50時,說明經濟在衰退,越小于50說明經濟衰退越快。
PMI略大于50,說明經濟在緩慢前進,PMI略小于50說明經濟在慢慢走向衰退。
PMI庫存分項與經濟走勢經濟周期往往與PMI庫存周期相聯系,通過分析PMI庫存分項對判斷經濟運行所處的狀態也有積極意義。為了使PMI數據與GDP數據更好地對應,筆者將當季PMI數據進行了算術平均。通過將分項庫存指數與GDP走勢疊加,可以看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產成品庫存分項滯后于經濟周期。這與企業在安排生產時往往是按照以往增速安排,在下游需求惡化時才被動去庫存的企業活動規律有關。同時,國內近兩年在政策刺激下各行業擴張快速,目前產能過剩情況嚴重,導致在經濟下滑周期產成品庫存被動增加。
二是原材料庫存分項與經濟周期基本同步。這主要是由于當經濟惡化時,企業可以降低原材料庫存采購,但產成品庫存則可能因需求不振而持續增加,最后被迫去庫存;當經濟走強時,企業可以快速增加原材料采購,即補庫行為,為增長需求做準備。
三是將原材料分項與同期產成品分項加總平均后的u201c庫存指數u201d反映了社會的總體庫存狀態,可將其結合經濟形勢分析總體庫存周期。筆者將1997年至今的美國制造業u201c庫存指數u201d(各庫存分項算數平均值)與季度GDP同比增速疊加后發現,庫存指數是經濟周期很好的同步指標。中國PMI的原材料庫存分項與GDP增速更加同步,庫存指數分項與GDP增長相比在增長時略有提前,在回落時略有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