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般不單獨寫采購的文章,各種原因,你看這里《
為何這么多人改行做了采購?》。本來不寫的情況下,每年就數百人因為我而突然改行做了采購。我就不想特地再去寫采購,否則算擾亂了就業市場,對已經做了采購的群友和讀者也形成了強大的競爭沖擊。
本篇實際上是為了回答一個問題的前湊《Sourcing和SQE,哪個好?》。大家看下圖提問。
你看下日期,這是4年前的提問,其實不僅僅是群友“難得糊涂”的了,該問題類似的提問這四年來已經出現了上百次。最近又好幾個人問,這才促發我來發文專門解答。
此外,寫采購的前世今生,也是因為我有一個語音課程,大概40分鐘,三四年來好評不少,你看如下,在我十來個Live語音中星評最好,且已經有了上萬個聽眾。
其實主要講了包含如下基本知識點的采購職業規劃內容。
其中很多人要我分享文字鏈接。你看差評部分,基本都在要這個
文字版本,所以本文應運而生。
本篇從采購的系統性分析、細節肢解,
到入行訣竅,最終到職業規劃、財務自由,帶你了解采購二字在中國的前世今生,并走好職業生涯的每一步,走出一個成功的采購職業之路。
1,采購歡迎哪些專業的畢業生?
首先,歡迎工科背景的人:
A,機械、電子、電氣、軟件專業; B,采購工作經驗; C,商業、貿易、管理等相關專業
其次,歡迎采購所交道的人:
A,設計部門; B,項目部; C,制造部; D,質量部; E,銷售部; F,客戶和供應商的人。
2,采購的核心流程,是哪幾個?
下表,是我們采購知識的核心,什么是采購、采購的基本技能、采購的流程、采購的難易程度、采購能力要求的高低、采購的薪資、采購的發展道路、采購的職業規劃,都體現在這個表格中。
綠色的部分六大采購的主要流程,這就是采購工作的主要內容。如果你具備能夠主導這6個流程的知識經驗和能力,那么你就達到了做采購的要求,完全可以勝任采購工作了。
采購的工作就是在黃色的條件或部門的配合下,完成既定的采購任務。如果你的過往工作經驗或者學校所學的專業跟其中的一個相關,那么你就可以直接面試采購工作了。
當然,重疊的部分越多越好。其中因為二三四五為采購工作的核心所在,所以如果你有項目管理經驗、有工程技術背景、有商務談判經驗以及質量工作經驗,那么這會給你進入采購行業加分。
3,做外企、國企還是民企的采購工作好?
從所服務的企業性質來看,國有企業的采購部門,大多走形式完成采購流程,采購決定權在于設備科和工程部,所以國有企業的采購人員薪水,在整個公司中普遍不高,而且即使這些崗位也大多被關系戶把持,毫無企業內部關系的職場人士需要謹慎進入,無論你是剛畢業的應屆生,還是有著多年外企采購行業經驗想回流國企的資深人士,最好不要將之當做今后職業的主要方向,否則你的職業發展就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聽天由命的份。
對于私營和民企來說,采購部的領導主要為老板的親戚,家族管理方式盛行,大額采購訂單和主要供應商的管理,全部為家族管理者所掌控,剩下的需要面對外部客戶壓力的“骨頭”才輪到你。包括外國客戶的技術資料和圖紙的翻譯,客戶指定供應商的談價和管理,等等,繁瑣的事情,都會被指派給你。薪水低而勞動強度大,在現代商業社會和家族史管理的夾縫中生存,職場發展永遠面臨天花板效應,因此,國內私營民營企業的采購部門更需要謹慎對待,畢業初期的你,不去也罷。
所以,如果想你的采購職業生涯能有大的發展,就只剩下外企的采購,這最后一條相對較好的道路。畢業十年之后,我們會發現從事采購工作的同學中事業發展較好的,也大多在外企。如果你要從事采購工作,外企是首選,其他都是禁區。
4,Purchasing和Sourcing有啥關系?
實際中,Purchasing和Sourcing,有如下五大區別和聯系,關系是緊密的。
采購的主要職責,在于四點:
1)尋找到合適的貨源, 2)供應商管理, 3)下訂單購買產品, 4)交期和物料管理。
再濃縮一下,將1)和2)整合,就成了戰略采購部,英文叫做“Sourcing”,這是前期采購。形象一點來說,此時叫做“打江山”,主要在企業創立初期時采購部門的建立上,一開始這部分工作就是老板做的,創業者需要建立自己的供應體系,核心供應商得先定好。到了后面,則在新項目導入期間,需要這個前期采購功能,主要是外聘一兩個人就差不多了,這個工作通常老板也會過問,因為對于項目的總體成本有著戰略作用。Sourcing面對的是供應商的老板和銷售經理。
我們將后面兩者,也就是3)訂單管理,和4)交期等文件和物料的管理,整合,叫做計劃采購,英文翻譯成“Purchasing”。這個時候供應商已經基本確定,價格也談好了,你只要根據計劃需求下訂單即可。但也有注意點,特別交期和庫存管理,以及出了產品質量問題,得找質量部來解決,需要供應商配合的你得聯系供應商的出貨部門。Purchasing面對的是供應商業務部的項目經理和跟單業務員。
從權力角度來區分,Sourcing具有供應商選擇的權力和定價權,Purchasing則具備采購數量和訂單交貨時間上的支配權。
Sourcing的最大風險在于,找不到滿足技術和質量要求又達到價格預期的合格供應商;Purchasing的風險在于,供應商斷料影響生產。
這兩個采購功能,一般在外企中都有很明確的劃分,分成兩個獨立的小部門,都叫做“采購部”,一般公司里面的其他同事幾年都分不清。但都屬于采購大部門,匯報給采購總監。有人說倆獨立的小部門,是不是就有倆采購經理?是的,一位負責前期采購;另一位負責后期供貨。所以,你做業務的,想開發新客戶,你得分清楚哪個采購經理做啥事。Sourcing決定用不用你,但得考慮其他多部門的顧慮;Purchasing可以推薦你,雖不做最終決定但也可以影響用不用你。
一直說Sourcing,實際上,采購部的這個Purchasing部門,也有一定的權力,主要在于新老項目切換期間的物料管理、新老零件的切換時間點和數量的掌握,以及相同零件兩家不同供應商各自的分配額度。當然,權力跟責任總是天生一起綁定的,最常見的采購員(Purchasing Specialist)被開除的案例,主要來自于提前多下了訂單,而不是晚下了訂單。后者犯三次錯,頂多被領導批評下,前者則不行,很可能一次就被開。
這里你可能也有感想,但不知道如何表述這倆人對于供應商利益的影響,我來給你總結下:Sourcing對供應商的供貨有長期影響;Purchasing則對供應商具體零件頭料和尾料有零星的影響。
Sourcing屬于企業的核心部門之一,對于大企業集團,一般會單獨提拔出來隸屬于企業總部或者研發中心。規模小于500人的外企,一般會放在工廠里面,雙線匯報,實線匯報給總部的采購總監,虛線匯報給隔壁的工廠總經理。
在內資企業,則沒有Sourcing部門。那這功能哪去啦?被幾個部門領導劃分掉了:鋼材塑料等大宗商品原材料,歸老板或者老板的妹妹這樣的高管負責;有圖紙和規格書的零部件,則歸工程部經理負責;設備歸設備科長負責;其他紙箱、輔料、標準件,才歸抬頭職位名為“采購經理”的人負責;各種班車、餐飲、電信服務、紙張耗材等歸行政人事部負責。大家看出來沒有?內資企業是一人多勞,直接將這個外國人叫做Sourcing的部門,瓜分了。
Purchasing部門,無論外資內資,都需要跟物流和生產相配合,尤其空間上的局限性,所以一般跟隨具體的工廠,也就是工廠制造車間旁邊會有辦公室,Purchasing部門就在里面,他們跟計劃部門、進出口部門、倉庫管理部一起,屬于工廠的物流部門,匯報給工廠總經理。大外企對于其中的Purchasing部門,也會設置一個雙線匯報機制,讓Purchasing部門實線匯報給工廠總經理,虛線匯報給總部的采購總監。
同一外資企業,其Sourcing部門薪資水平一般≈Purchasing部門的兩倍。特別隨著技術的發展、產品技術含量的提高,需要上下游企業間密切配合,對于雙方技術交流和產品研發需求的進一步增強,對于Sourcing部門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真正的Sourcing部門的薪資水平,還在往Purchasing的三倍方向,在增長。
Sourcing部門以采購工程師(Sourcing Engineer)為核心。Purchasing部門以采購員(Purchasing Specialist)作為主要工作職務。
當然,隨著供應商信息的扁平化、人工智能水平的提高,以及企業ERP等系統的完善,Sourcing和Purchasing的總人數,都在削減。小編親眼見過好幾家企業的采購部,從總人數比方說20人,削減到10人5人的。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權力尋租的現象一直不斷,直到當今“老虎蒼蠅一起拍”,也未有消弭的跡象。所以,提到采購,大家都會想到“油水”“外快”,而這種灰色收入主要來自于Sourcing的供應商選擇權和定價權的尋租。
在外企中,采購部Sourcing的權力會在內外部多部門間分散,起到制衡作用,使得尋租空間接近為零。制衡的制度是否完善,主要看公司的大小。比如百年老店通用電氣的Sourcing跟Purchasing一樣,是沒有權力尋租的漏洞的,但你是一家才100人的外企小公司,則就另當別論了。此外,制衡制度也看公司成立的年數。通常剛成立五年內,銷售制度還沒健全,更不談采購制度了,亂就一個字,古人講渾水摸魚亂中取勝,所以你可以判斷下,500人以下的公司,其采購經理的位置是高危險職位,差不多一兩年就換一個人,原因就在這里。
在Sourcing部門的外部,以項目經理、產品線經理、工程預算經理的否決權,來制約Sourcing部門。在Sourcing部門的內部,則會分出多個小部門,來制約采購工程師(Sourcing Engineer),需要多部門來審核最終供應商的選擇的正確性以及采購價格的合理性,具體的有成本核算組、商品戰略組、詢價組以及項目采購組。采購工程師(Sourcing Engineer)需要跟他們協商一致,共同選擇合適的供應商,并最終確定大家都認可的價格。
更具體的分析,大家可以看下這里(幽哥:采購,buyer和sourcing,有什么區別?)。
5,之前沒有經驗,想進入采購行業,有沒有什么訣竅?
大致有兩個訣竅,前文也提過。
【訣竅一:入行】
因為外企對于學歷和外語的要求較高,所以,進入國內私企哪怕小作坊的采購部門,則是進入采購行業的第一步,因為門檻很低。
當然,由于要求高采購難度大,企業內部任人唯親而且薪水極低,所以,這第一步有1到2年的時間即可,目的是為自己打上“采購”經驗的標簽。
這里,越大的公司,越歡迎應屆生,所以,應屆生容易直接進入通用汽車的采購部,而德爾福的采購部則暫時難進入。因此,大企業的校招是機會。
【訣竅二,Buyer的訣竅】
在汽車、飛機、核能以及軌道交通等行業,有個采購職位,級別不低,抬頭叫做Buyer,學名就是采購工程師(Sourcing Engineer)。所謂存在就是合理,除了這幾個行業,在其他大多數行業,Buyer這個職位指的是采購員(Purchasing Specialist),或者物料專員(Material Assistant)。
大家看到矛盾了沒有?矛盾,就是機會。因為都叫Buyer,所以現實中,不斷見到從其他行業的采購員(Purchasing Specialist、Material Assistant)崗位,直接跳槽的汽車、飛機、核能、風能、軌道交通行業的采購工程師(Sourcing Engineer)崗位的。真人真事,就太多了,大多薪水能增加50%甚至翻番。
比如,你從電子行業的Buyer跳槽到汽車行業的Buyer崗位,薪水翻番是基本的。因為廣達、英業達、惠亞電子、偉創力的Buyer,月薪5千很常見;但通用汽車、德爾福、李爾、博格華納的Buyer起薪一般就是1萬-1.5萬。這里,同一個英文職位抬頭“Buyer”厥功甚偉,給了電子行業的采購員不少機會。
這里觸類旁通,贈送一個訣竅。在很多臺灣和日韓企業里面,供應商質量工程師叫做CE(Component Engineer),在歐美企業里面,也有個名稱一樣的零件工程師(Component Engineer)崗位,兩者崗位完全不同,但名稱一樣,預算則后者是前者的2-3倍。所以,不少人維持同樣的抬頭進入了歐美企業,實現了工作轉崗和企業性質的轉型。除了Buyer和CE之外,你也可以用心再找找其他類似訣竅。這可以實現從低成本工廠,到500強等品牌公司的職業轉型。
6,采購能做一輩子嗎?
正常來說,采購可以走如下四步三個跳躍,具體看這里(幽哥:采購能做一輩子嗎?)。
如果能達成前兩步,副業又發展不錯,那么也是不錯的采購職業規劃之路。
但,采購實際上,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做(幽哥:怎么才能當采購?),可以說處處是坑。
7,采購跟供應鏈,是啥關系?
采購是供應鏈的一部分,是后者的分支。
采購的一般晉級之路:采購助理-->采購員-->采購工程師-->采購主管-->采購經理-->供應鏈總監-->采購副總。
供應鏈總監,管理三個主要部門:采購部,物流部,倉儲部。
8,采購員的職業上升道路,是什么樣子的?
仍然拿出來這個路線:采購助理-->采購員(1)-->采購工程師-->采購主管-->采購經理(2)-->供應鏈總監-->采購副總。
這兩個(1)(2)的箭頭,是晉級的卡口。(1)需要從Purchasing到Sourcing的轉換;(2)則需要有倆部門的經驗和MBA等更高學歷。
9,采購有外快不?
采購部門是如何影響供應商利益的?總結如下:
- Sourcing對供應商的任用和長期供貨的單價、賬期、降價等有著長期持續的影響;
- Purchasing則對供應商具體零件的頭料和尾料,以及每家供應商的供貨權重,有著短期的影響。
【如果在內資企業】
大家注意下,在內資企業,沒有Sourcing部門。那這功能哪去啦?
被幾個部門領導劃分掉了:
鋼材塑料等大宗商品原材料,歸老板或者老板的妹妹或者“大領導”的人這樣的高管負責;
有圖紙和規格書的零部件,則歸工程部經理負責;
設備歸設備科長負責;
其他紙箱、輔料、標準件,才歸抬頭職位名為“采購經理”的人負責;
各種班車、餐飲、電信服務、紙張耗材等歸行政人事部負責。
大家看出來沒有?內資企業喜歡兼任,留有模糊地帶,直接將這個外國人叫做Sourcing的部門,瓜分了。
【如果在外企大公司】
在外企中,采購部Sourcing的權力會在內外部多部門間分散,起到制衡作用,使得尋租空間接近為零。制衡的制度是否完善,主要看公司的大小。比如百年老店通用電氣的Sourcing跟Purchasing一樣,是沒有權力尋租的漏洞的。
外資企業越大,他的三權分立機制更加明確,類似美國的參眾兩院和總統的權力制衡。
因此,員工可以舉報采購經理,無論結果如何,這采購經理不能待得長久了。歐美文化很注重名聲,所以你能看到常見的引咎辭職,因此采購經理需要謹慎。
【如果在小外企】
采購權力的制衡制度,也看公司成立的年數。通常剛成立五年內,銷售制度還沒健全,更不談采購制度了,亂就一個字,古人講渾水摸魚、亂中取勝。
你可以這么認為,也可以觀察下,500人以下的中小公司,其采購經理的位置是高危職位,差不多一兩年就換一個人,原因就在這里。
本條,更具體的可看這里(幽哥:采購腐敗和防范)。
10,如何制定采購人員的職業成功圖?
我們看下采購行業的未來在哪,采購人的職業如何規劃。
從理論上來說,外企在國內只有幾個人的采購辦事處,應該是采購職業發展的最好選擇,能學到采購技能還多功能發展,對于未來的跳槽和職業發展也有幫助,而且,薪水還不低。
但是因為系統和公司各個方面的支持,過分不完善,導致小辦事處和這種采購中心(IPO)的采購難度也過大。一旦你能力不能勝任,或者面臨極有可能的公司中國戰略變化,職位就極其不穩定。所以這種“高危”的職業道路,建議謹慎。直白點來說,剛畢業別進入那種才幾個人的所謂國際采購中心或者辦事處。
一個優秀的采購職業生涯,可以大致概括為四個主要階段。
【階段一:入行訣竅】
這階段一,就是第一步,先要進入采購行業。
因為外企對于學歷和外語的要求較高,所以,進入國內私營企業的采購部門,則是進入采購行業的第一步,因為門檻很低。
當然,由于要求高采購難度大,企業內部任人唯親而且薪水極低,所以,這第一步有1到2年的時間即可,目的是為自己打上“采購”經驗的標簽。
【階段二:大企業鍍金】
第二步,則是進入大型外資或者合資企業,做一般的采購員。
這一步在整個采購生涯中雖然薪水仍然不高,但卻是系統學習采購流程、采購技巧、培養自己外語和交際能力的主要階段。
這段期間,時間大致在5年上下,目標是職位提升到采購主管或者高級采購工程師。
【階段三:加薪晉級】
第三階段,是從大企業轉換到中型企業,去做采購部主管或者經理,薪水會有明顯的提高,這一階段的職業時間,推薦在8至10年。
在階段二到階段三的過渡期間,前后有十五年讓你去做準備,此間有個MBA別忘了讀,這個對于跳到中型公司做部門經理,或者升職到總監位置,非常有用。舍不得學費?那你好歹用最低的成本和時間跟經歷,拿個碩士證書啊,工程碩士也行。
【階段四:鳳凰涅槃】
最后一步,也就是第四階段,則是脫離采購行業徹底轉行。這里有兩個方向選擇。
比方說銷售經理、管理部部長、運營總監、廠長、副總等等高管職位。有人要問“為何要拋棄之前15年的采購職業生涯,而去轉行?”道理很簡單,采購是公司花錢的部門,一個老采購隨著薪水的提高,在企業里面并不受待見,而且采購的職業道路天花板效應比較明顯,采購總監基本上就是你職業生涯的最高職務,很少能被賦予副總等高級管理者的重任,更進入不了公司的核心管理層。
所以,當你已經40歲的時候,還在做采購工作的話,實際上職業生涯已經到達瓶頸階段。此時你如果還繼續從事采購工作的話,接下來的工作走下坡路則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離開采購行業,那么卻為何能直接轉去其他公司做高級管理者呢?這就要看采購的主要工作內容了。當你做了15年采購的時候,你最大的價值,不在于采購資歷如何豐富,也不在于你懂得哪個行業的采購竅門,而在于你多年采購生涯發展和積累起來的社會關系,跟供應商的高層、民營企業老板、競爭對手、行業內的消息靈通人士所建立起來的關系,這才是采購的最大資源。
依靠多年采購工作培養起來的社會關系,實現職業生涯往高層管理者轉變的例子,在真實職場中不勝枚舉,這也是采購職業生涯突破的主要渠道。
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創業,依托之前的社會關系、行業資源、對于所購產品的了解、對于商務操作和企業運營實務的精通,最終走上創業之路,這是采購職業成功突破的另外一條主要道路。
大家注意下,創業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這里的創業可以先不脫產,等盈利后大幅超過工資之后,可以放馬大干下。你都40歲的,還等著國家給你養老到65?還是周歲。
為了強調重要性,我們將這個路線圖再貼一次,你看看,自己處于哪一步了?
本文結束,也是拿回版權,被好幾個地方盜版、提前去申請了原創。
當然,下篇寫《Sourcing跟SQE的倆崗位的比較》,本篇不發出來,很難比較。
中國職場寶典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