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高質量的詢盤必須由精準的海外用戶發出。本文對比了谷歌推廣,展會,平臺等不同的推廣渠道的特點。
我們從
流量來源和
海外客戶的用戶心理/行為學這兩個因素去分析。
大部分外貿企業的詢盤來源是展會和B2B平臺
傳統的大而全的廣交會,效果一年不如一年,因為其客戶來源目前主要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并且大部分訪客
目的性較差(很多訪客不是沖著某個行業/產品來的。)
而海外的細分垂直類展會的效果比較好,但是費用較高。因為垂直類的展會,來的客戶都是行業內的專業客戶;又在海外(非常方便終端客戶到來)。企業很容易接觸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業內客戶,自然效果比較好。
如果在這種展會的早期,競爭者還沒有那么多,效果會更好 – 那是紅利期。
關于B2B平臺,跟大家分享一下某平臺16年1月到17年7月的流量數據。
數據來自于
http://similarweb.com:
16年1月-6月,流量從9億/月下降到4.45億/月16年9月-17年2月,流量從2.5億/月下降到1.8億/月17年1月-7月,流量從2億下降到1億/月從16年1月的9億/月,跌到17年7月的1億,一年半時間,流量跌幅接近90%。大家看完后有什么感覺?是不是后背涼涼的?
一年半時間,上面的中國供應商數量是不可能
跌90%的,但是
買家少了90%,明顯的僧多粥少啊! 不可否認B2B平臺上面有大量的采購流量。從來源途徑的角度,Direct和Search都算是比較優質的流量。
但是,Display過來的大約3成的流量,其實質量相對一般。
因為這一部分Display流量是來自于相關度比較低的展示廣告,如下圖:
所以,去哪找高質量詢盤?
從客戶行為心理角度分析
B2B平臺是為海外買家服務的(雖然收我們賣家的錢),所以他會為了方便買家比價想盡一些辦法。
例如群發詢盤(甚至連詢盤的模板都幫買家自動寫好),推送這個類目的供應商給買家。
這樣就導致了買家花多眼亂,
留給每個賣家的時間和注意力非常少。站在客戶的行為角度分析
假設某個客戶在平臺發了50個詢盤,有40個回復,其中有20個報價,有20個還要他給更多的信息才報價。
雖然問更多信息再報價是比較專業的行為,但是可能買家直接跟那20個報了價的人進行下一步談判了。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那么有耐心的。何況這20個賣家之中他也只會在其中的三四家進一步篩選。
阿里和展會的流量雖然多,但是他們的性質就跟線下的批發市場一樣,如做服裝的廣州中大布匹市場,看上去每天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實際每個店鋪分到的訂單非常少。
地段好的批發商家才會有更大的優勢,在平臺,只有頭部的選手能賺錢。
你想要在平臺里面撈錢必須PK掉95%的競爭對手才可以脫穎而出。OK,分析了為什么你的詢盤質量那么低,
那到底如何獲得高質量兼低競爭的詢盤呢?在這里,我首推我做外貿以來一直堅持的渠道:
獨立站+谷歌推廣+社交媒體營銷。前面說的,從大而全的廣交會到海外垂直細分的展會,這個趨勢是從大而全到細分,從供不應求(供給端強勢,展會地點在國內)到供過于求(采購端強勢,展會地點在國外)。
因為供需關系的轉化,在網絡營銷的渠道必然也會發生變化。
經過幾十年的展會和平臺的sourcing,大部分大買家已經有很成熟的供應商和一批等著跪舔他的備胎,為什么還要去平臺找東西呢?
已經沒有足夠的欲望了。
為什么谷歌推廣的詢盤質量更高?
比起展會和平臺,更smart的方法是把精準的流量從各個渠道(展會,平臺,谷歌廣告,谷歌SEO,社交媒體……)導入到自己的官網,通過深度的行業內容,包裝精美的官網,吸引他的注意力,然后他會對你的企業有更大的好感度,更有欲望跟你的企業產生聯系,在后續的談判中也會有更高的轉化率。
在過去10年的外貿生涯中,這種方法屢試不爽。轉化率非常高!
作為出口商,你要的不是一個月幾百條低質量詢盤,然后業務團隊拼命的去拼服務和價格。然后眼睜睜看著,每個月跟進300條詢盤,轉化一個客戶?
一條優質詢盤,勝過十條低質量詢盤;一個優質客戶,勝過十個價格敏感的客戶。慢慢來官網:
https://www.mmldigi.com/Add:廣州海珠區革新路新民八街36號,大阪倉1904創意產業園,A3-01室
Tel:020-81534532
湯米蘇微信號:tommyso10年外貿B2B數字化營銷實戰老司機
廣米O2O外貿精英社群發起人
慢慢來海外數字化營銷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