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公司不都是一樣的。。。。。。
我用我自己做過的三家外貿公司來跟你說一下。
我大學期間,實習的單位是國企。做服裝貼牌的。就是你在街上看到的很多大牌,什么A。。。,什么N。。。什么C。。。,都是我們做的。公司有自己的一棟樓,有樣板間,看樣衣的,看設計的。每個樓層負責的品牌不同。
我們的服裝圖紙都是英文的,翻譯后給中國的服裝廠。標牌、水洗標志、面料是我們選購的。
因為是實習生,所以工作接觸到的內容有限。
日常就是,翻譯圖紙、做庫存系統。(每個公司,不僅是外貿公司,應該都會有系統。有些就是簡單的財務系統,有些是管理訂單、利潤、出貨、庫存等等的。)
其他的我能看到的東西就是工廠的進度表。但是這個不用我做也不用我去問工廠。實習就簡單的過去了。。。
第二份正式工作是外企的貿易公司。(注意我的用詞,我不用外貿公司哦。)
全球跨國大公司,光上海就150人左右的規模。我們這個部門業務偏向進口。出口比例大概只有10%不到。
因為總公司是合同法,上海公司負責和國內客戶的溝通、交貨期協調、合同檢查等等,因為做了這些工作,總公司會對上海支付一定比例的傭金。
業務員其實要分的。像我們的產品,基本上是簽訂的年度合同,價格有公式,比如上周和這周的平均價加個系數之類的。因此,每個月按年度合同出貨就可以了。臨時有現貨再談。但不會很多。
因此,普通員工其實更偏向于跟單員。1)負責合同、信用證、單據的檢查(雖然我們不是自己做合同、不是自己開證、不是自己做單據,但是我們要替總公司和客戶檢查一遍。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拿傭金的價值)。2)負責協調船期,比如,客戶不能按時提貨,碼頭擁堵靠不上了,比如,供應商延遲交貨,比如天氣原因,封航等等。3)產品的進口許可證、原產地證等等。4)系統。(業務部門輸入系統后,財務部門才能看到你們一個月做了多少生意,拿了多少傭金,財務部門才能繼續往下結賬)5)其他部門內的行政輔助事宜,比如,客戶來訪的酒店預訂、飛機票預訂、火車票預訂,行程安排、飯店預訂、公司內部車輛預訂等等。
從跟單到可以談訂單談價格談年度合同的經理,我們往籠統了說,其實都屬于業務員對不對?
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是2年,也可以是7年,或者更久。這看每個公司的情況。還有就是個人在工作中對業務知識、產品知識、客戶維護方面的情況。那你領導和高層會對你是否有能力勝任更高的職位和工作給與評價。
第三方正式工作,也是外企獨資的貿易公司,雖然也是跨國公司,但是規模沒有第二家那么大。上海辦公室大概50個人左右。上海公司自己做合同方。(這跟前一家不同),也就意味著自己做合同、自己開信用證、自己收信用證、交單、議付、自己做全套海運單據、自己辦理原產地證、當然還有公司內部系統的錄入和結算。
這一家是以出口業務為主。報關工廠自己報。海外有自己的分公司。所以我們直接面對供應商談價格談付款方式談交貨期談技術協議等等,客戶的話,一般我們不會直接面對,而是由海外同事去跟客戶交流。
這個跟之前的公司一樣。無論出口進口:
供應商/工廠——貿易公司上海——貿易公司海外——客戶,這樣的環。
訂單是一個訂單一個價格,單獨談的。沒有年度合約。可能這個月談了10個合同,下個月可能只有5個合同。
普通跟單呢,就是上司談了訂單后,接著做合同到出貨到更新船期到單據到交單。
如果后期對產品、技術、客戶、市場等等有了解能夠獨當一面的話,可以轉做業務,但是每個月有業績考核,每年也有開發新客戶、新供應商和新產品的考核。
到了獨立做業務的時候,就算一個貿易公司內,每個部門的情況也不一樣的。有些是業務員帶一個助理,有些是幾個業務員共享一個助理,有些業務員自己就能把跟單的事情做了。
總結來說,一名業務員的工作到底做什么,可以說大同小異,也可以因為公司規模、產品、行業、是否自己是合同方、是否自己報關而非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