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自媒體,粉絲經濟就成為不能繞開的話題。不過對于粉絲經濟,并不是所有的自媒體都能正確對待,有些朋友以為既然粉絲關注自己,那么就是對自己絕對忠誠,在他們身上無論采取什么“措施”都能得到百分百的擁護,比如付費閱讀,比如營銷廣告的介入,但是事實呢?其實互聯網粉絲經濟是一大趨勢,但這個趨勢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針對它肆意為之,很多時候粉絲經濟帶給我們的未必是直接的商業利益,我們依靠這個基礎可以有更多的作為,那些盲目挖掘商業利益的短期行為只能是更快葬送自身的自媒體生涯,那么在我看來,粉絲經濟對于自媒體能有哪些幫助呢?或者對它應該怎樣正確認識呢?
粉絲經濟不能盲目利用,但可以幫助挖掘產品需求點。說個簡單的例子,小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自粉絲的支持,對于大家的支持,小米也是比較知足,每推出一款新品,價格都是行業最低的,但是聰明的小米顯然不會只做不賺錢的生意,通過調研小米了解到大家對于充電寶,平板之類的需求也很大,因此借助小米手機的吸引力,小米開始擴充自己的產品線,到后來直接做起了電視,而這就是合理利用粉絲經濟的實例。將心比心,自媒體對于粉絲的支持是否也應該好好想想其他的商業行為,羊毛可以出在羊身上,但是與其強硬的破壞原本的傳播渠道不如將這種影響力轉嫁到其他方面。據我所知,有些教育培訓類的自媒體除了會定時更新自己的推送內容,還會依靠自身的品牌實力展開線下的培訓,比如股票投資、建站技巧等,先通過案例讓其信服,進而展開自己的核心業務,項目之間的連接沒有任何節點,讓我們感覺一切都很自然,如果這些自媒體在推送文章的時候就間接插入自己的營銷廣告、推行付費閱讀的話,那么效果又會如何呢?
粉絲經濟絕對不是盲目崇拜,自身實力才是關鍵。很多時候自媒體都將粉絲經濟純粹的理解為粉絲對其的崇拜。其實崇拜這個詞用的并不恰當,大家關注你并閱讀你的內容,主要還是認同你傳播的價值觀,之所以成為你的粉絲還是希望能從你那更多的獲取有價值的正能量。但是我們能將這些當做是盲目的支持嗎?顯然不行,用戶的本質是趨利避害,你能給與關注者價值,對方才會關注你,倘若哪天你的實力不行,無法產生更多有價值的內容,那么用戶的流失也就成了必然。因此,我更愿意將粉絲經濟理解為我們營銷的原始推動力。但對于這種推動力,大家要明白它的核心在實力。其實老羅的失敗就說明了過分自信的營銷會讓大家對產品有著虛高的期待,這對于產品的推送是一個不小的壓力,如果產品無法達到大家心里的預期,那么粉絲會立即倒戈,開始吐槽產品的不足。因此,無論你想針對粉絲經濟又怎樣的利用方式,你都要明白自身實力和推送內容都是硬件,這是一切發展的核心要素,不能有半點含糊,如果說做不一,那么粉絲的倒戈就成了必然。
粉絲經濟同樣脆弱,需要精心維護。在這個時代,粉絲的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以往我們認為粉絲就是我們的追隨者,只要自己做好本職工作,定時給他們提供價值的輸入,讓他們從我們這學到真實存在的東西,那么用戶的增長就是時間的問題。可是效率和用戶體驗同樣是我們追求的東西。有了效率,我們可以降低自己的產品運轉周期,有了用戶體驗就等于有了口碑,發展阻力也會在無形中不斷降低。古往今來,只有用優質的產品和優秀的服務維護好本身的客戶群體企業才有可能做大做強,相反一味的追求利益而忽略消費者感受的行為最終會導致企業銷量下降,顧客流失,企業業績也終將江河日下。因此我們要理性的認識到粉絲經濟雖然是我們發展的推動力,但是他們也需要維護,加強與其溝通交流會讓用戶的與自媒體的距離感瞬間消失,提升粉絲的粘度。比如剛入行的時候,我會在微信上與松松老師交流,本以為我是一介草民不可能得到回復,但是松松老師還是針對我的提問做了很詳細的解答,這件事之后我就認定他是自己行業的偶像,不論技術還是人品,因此直到現在松松老師的一切項目我都是無條件支持。現在大家都在講究粉絲經濟,希望可以借助他們的力量實現產品的逆襲,可是誰又能替粉絲著想,一味的被“當槍”,倘若你能將這種思維反轉一下,那么我想說你得到的支持力度要遠比你想象的大。
粉絲經濟不是忽悠買賣,成為穩定客戶才是關鍵。可以說粉絲客戶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維護好粉絲客戶并將它們轉化成品牌的忠實客戶才是自媒體營銷要打的一場硬仗。就像文章最開始說的那樣,粉絲可以將你推向高峰,也可以將你置入深淵,如果做產品懷揣著一種相互利用的心態,那么事情的結局往往是最壞的。在我看來,粉絲經濟絕對不是忽悠買賣,像一些自媒體盲目提升付費價格而引起怨聲載道的時候,我就知道他們這就等于自殺行為,當你自身的實力無法承擔起你的野心時,你就要多沉淀。我們追求的不是粉絲經濟的短暫效益,我們要的是長久的支持和由此帶來的持久影響力。就好像一些自媒體在做產品的時候,總會看重用戶的反饋一樣,因為他們將一切都視為長期的商業行為,也正是因為這份執著,才使得自媒體的高低優劣得以顯現,蘋果為什么能賣這么多,這么貴,它對于粉絲的沉淀策略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對于自媒體與粉絲經濟之間的關系我想大家都會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或許我們的意見不完全一致,但還是希望今天分享的可以幫助大家,至少對大家有所啟迪。文章來源:廣州手機網站建設www.idea2003.com ,轉載請標明文章出處,謝謝合作 。
杭州市濱江區偉業路3號
業務熱線(微信同號):18143453325
業務郵箱:2848414880@qq.com
業務QQ:2848414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