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移動互聯網,需要先理解互聯網的本質:經營流量,流量是互聯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而目前中國的BAT已經壟斷了互聯網流量的入口。從早期的hao123,到百度,阿里巴巴淘寶系,到現在的微信等超級app,自帶流量的網紅超級Ip,巨頭都在為流量入口拼殺,為了獲取流量不惜虧損,如360、支付寶,待獲取用戶后再通過其他產品服務賺取利潤。
2008年前,“中國博客第一人”才女徐靜蕾,以千萬級流量所受關注無人能比,老徐賺的盆滿缽滿,最大的受益者莫過于新浪博客,以低廉的成本換來巨大的訪問量和點擊率。
接著貓撲天涯百度貼吧西祠胡同類社區紅極一時,網絡流行語、陳冠希艷照門事件爆發,360安全瀏覽器推出,《免費》一書熱賣。
2009年全國風靡“偷菜”運動,引爆社交游戲全民“偷窺”。
2010年,中國版“facebook”“人人網”引發了真正的社交元年。
2011年,微博興起,140個字、強大的傳播、大V段子手崛起,娛樂、營銷等熱點事件異彩紛呈。
2012年,雙十一電商大戰,京東殺出重圍。
2013年進入電競元年,2014年020補貼大戰從打車開始,迅速提升了國人出行質量,同時微商爆發,很多新品牌曇花一現,很多老品牌悶聲發財。
2015年自媒體迎來發展的春天,內容創業終于揚眉吐氣,知乎今日頭條各占一席,滴滴出行、新美大巨頭掀起合并熱潮。
2016年短視頻、網紅、vr閃亮登場,2017年社群,知識付費,共享經濟爆發。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也是有規可循。
從最初的拼模式,到拼資本,最后進化到平臺和生態。我們發現,在這八年中,歷經風口、不缺席、及時轉型,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企業,也就是一直在“保持主動進化”的企業。
從這個演變歷程,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流量和入口的演繹史。
從博客、論壇、到qq空間、人人網、微博微信、網紅,流量格局在變化,變化在哪?垂直化、渠道化、移動化、碎片化是主要特征。
注意力是稀缺資源。從傳統門店的“爭奪地理位置”,到電商時代“爭奪流量”,現在我們正式進入“爭奪用戶時間”的移動互聯網營銷戰場。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基于信息不對稱的打破,去中介化越演愈烈,共享經濟蓬勃發展,大量碎片化時間產生,人性的個性解放,我們開始追求社交的價值,社群經濟因此有了生存土壤,產品眾籌轟轟烈烈的發生,但是不管哪個階段,內容為王始終是核心。趨勢一,共享經濟。什么是共享經濟?
專業解釋是: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本質是整合線下的閑置物品,勞動地,教育醫療資源等,共享經濟等核心是移動互聯網作為媒介來實現的。
從共享經濟的行業看,隨著uber和Airbnb 的發展日漸成熟,我們可以看到共享經濟先后是從租車和旅游發展起來的,比如滴滴打車,木鳥短租,到現在火爆的摩拜,咸魚,充電寶等,像醫療教育行業,還存在很大潛力,比如名醫看壓,目前還只是冰山一角。
共享經濟的模式早就發現,從最開始的信息共享,比如我們早期在互聯網寫作,分享專業,在虛擬社區表達觀點,但是并不涉及實物的交割和金錢的回報,這是早期信息共享模式,后來過度到實物,一系列實物共享平臺出現,純粹的信息共享走向以一定報酬的物品使用權共享。
那么未來會是哪種模式的共享呢?
曉涵以為主要會是人的共享,比如專業技能咨詢,目前在行不就是這種模式?現在也有面向企業端的專家型共享,比如曉涵可以是多家公司的新媒體營銷顧問,重點服務那么幾家vip,那么我的公司和我個人的智慧,都是共享品,這種共享的基礎是“時間的交易”。
共享針對的是資源過剩的領域,最大化讓碎片化時間產生價值。
趨勢二,社群。什么叫社群?
社群,即基于一個點、興趣和需求將大家聚合在一起組成的社交關系鏈。主要分為興趣社群和粉絲社群。興趣社群有個玩的很好的典范,即豆瓣。豆瓣便是基于用戶的興趣愛好聚合起來的大社群,號稱“文青聚集地”,曉涵也是其鐵桿用戶,在這里找到了許多愛好讀書/電影/音樂的同好,年初豆瓣推出宣傳片,出于情懷,我還專門撰文推薦。粉絲社群是以個人ip為核心的社群,如電影《小時代3》獲得5億多票房,《后會無期》6.5億票房,便是粉絲對于導演的“情感認可紐帶”產生的消費行為,粉絲的行為已經超越了消費行為本身。
社群在這兩年是極為火爆的,特別是以IM為存在基礎的社群中,各種微信群、qq群、微博群泥沙俱下,各種會、團、俱樂部層出不窮。
我們可以從用戶角度考慮,你會因為什么動機加入一個群呢?
總結下來無非是:聯絡、工作、交友、學習、宣傳、娛樂這幾點。如果只想尋找信息,那百度就好了。更多的,
我們尋求的是“有價值的互動”。
因此,
一個健康的長壽的微信群是基于互動才有價值的自生式生態系統,它既能滿足成員的某種價值需求,又能給運營人帶來一定回報,才能形成良好循環。隨著創業成本越拉越高,粉絲來來去去,難以沉淀,公眾號的溝通一對多,不及時,比較封閉,線下溝通成本高,合作過的客戶需要靠投入時間和感情維系,否則后端價值低,如此創業只會越來越累,創業者建立自己的專屬社群,可以打造個人品牌,事半功倍。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有某個領域的專長,那可以和我一樣信奉1000粉絲定律,找到1000個鐵桿粉絲,好好精英這個社群,讓自己從經驗“事情”,升華到經營“人”,人脈關系的核心是從自己給別人提供價值開始,你貢獻多大價值,就能收獲多大價值,就能把自己變成人脈中轉站,吸引更多同頻的人。
歡迎加入曉涵plus:一個有價值的新媒體學習交流社群
趨勢三,眾籌。眾籌,翻譯自國外crowdfunding一詞,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香港譯作「群眾集資」,臺灣譯作「群眾募資」。由發起人、跟投人、平臺構成。
現在淘寶和京東都有眾籌平臺,項目含災害重建、民間集資、競選活動、創業募資、藝術創作、自由軟件、設計發明、科學研究以及公共專案等。
眾籌具有低門檻、多樣性、依靠大眾力量、注重創意的特征,是指一種向群眾募資,以支持發起的個人或組織的行為。
眾籌比較適合創業者籌錢,籌人,或者做新產品開發,特別是產品眾籌,仍然有巨大發展空間,因為c2b是很多生產型企業,甚至營銷型企業的痛點,直面消費者,省略中間環節,解決庫存,讓消費者提供訂單,企業再生產,很適合智能創新類/家居生活/季節性食品和非剛需類產品操作。
成功眾籌有三大基礎:一款真正的爆品,讓參與者打動的瞬間,讓參與者有特別愿意相信你的地方,核心就是信任和利益機制,現在服務的客戶中,我經常也會把眾籌列入,用新媒體做品牌,做眾籌做新品開發,做成熟電商平臺承接流量做銷量,是我常用到的新媒體營銷三駕馬車。
趨勢四:內容。早在pc 互聯網時代,內容為王就成了鐵律,當時一個網站的生存之道就是提供優質的內容,讓用戶找到自己想找的內容,在移動互聯網的今天,內容為王是指廣告主或者流量主,為了獲得更多的眼球關注,而采取的高質量,創意性圖文影音等內容來粘合用戶,一切以流量和推銷為目的的網絡內容皆可定義為內容。
本文作者唐曉涵
(個人微信:tangxiaohan008),品牌推手,深圳沖格新媒體創始人,伯虎影視創意總監,服務過多家上市公司/五百強/行業龍頭。
沖格新媒體--專業的新媒體整合營銷服務商,為企業和個人提供品牌策略、視覺設計、整合營銷、互動傳播等定制服務,服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