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共市于2012年7月31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特別會議,宣布接納委內瑞拉為其新的成員國,因此南共市成員國由原來的4個增至5個。2012年12月,南共市正式啟動玻利維亞加入南共市的進程。在完成相關加盟手續之后,玻利維亞終將成為繼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烏拉圭和委內瑞拉之后的南共市第6個成員國。
1995~2000,區內貿易增長迅速,阿根廷經濟危機過后,區內貿易再次出現增長勢頭。
在1991年簽訂《亞松森條約》之前,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和巴拉圭4國間的貿易總額僅為51億美元;1995年,區內貿易額達150多億美元;1996年增至174億美元;1997年達211億美元。內部貿易占4國出口總量的比重從1991年的11.1%增至1997年的24.7%;1998年區內貿易略有減少,但與1997年基本持平;1999年區內貿易額較1998年減少了50億美元。隨后,在阿根廷經濟危機、烏拉圭經濟危機和巴西金融動蕩的影響下,南共市區內貿易額一度跌落到2002年的105億美元。2003年,隨著拉美經濟的整體復蘇,南共市區內貿易有所回升,但恢復速度遠遠不及前三年的下降速度;2004年,區內4國貿易額較2003年增加了約42億美元,但仍不及1997年的貿易水平。巴西和阿根廷是南共市的核心,在南共市的區內貿易中,巴西和阿根廷的雙邊貿易額占區內貿易總額的絕大部分。2000年,兩國貿易額甚至占區內貿易總額的90%以上。近兩年來,阿根廷經濟的復蘇促使南方共同市場內的貿易額提升了57%。2005年1~5月,巴西出口至阿根廷的貿易總額達4340萬美元,與2004年同期相比提高了27%。烏拉圭和巴拉圭與其他成員國的貿易在2000以來也得到一定的增長。
南共市規模不斷擴大,地區一體化進展顯著。
南共市是拉美最大的一體化經濟組織。南共市運行后,巴西和阿根廷把南共市作為其推行外交政策的平臺,積極加強南共市內部的合作,進而實現南美洲共同體的目標。在成員國的努力下,加之南共市在拉美的影響力日益加強,南共市的規模不斷擴大。2005年12月,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舉行南方共同市場第29屆首腦會議同意吸收委內瑞拉為南共市成員國,這使南共市的成員國增加到5個。除5個成員國外,南美洲又有5個國家成為南共市的聯系國。1996年6月,南共市與智利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9月,智利正式成為南共市聯系國;1997年3月,玻利維亞成為南共市第二個聯系國;2003年12月,秘魯成為南共市聯系國;2004年12月,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也被吸納為南共市的聯系國。另外,2004年7月8日,在伊瓜蘇舉行的第26屆南共市國家首腦會議上,墨西哥也成為南共市u201c觀察員國u201d。此外,巴拿馬、加拿大等中美洲和北美洲國家也表示出加入南共市的愿望。
除加強內部的經濟整合外,南共市在推進南美洲一體化方面取得較大進展。南共市成立之初,巴西認為,南共市只不過是u201c南美洲一體化的雛形u201d,接下來的目標便是建立一個包括所有南美洲國家在內的南美洲自由貿易區。2004年12月8日,在秘魯庫斯科召開的第3屆南美洲國家首腦會議通過了《庫斯科聲明》,南美洲國家共同體正式宣告成立,這是南美洲地區一體化進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里程碑事件。在促成南美洲共同體方面,巴西和阿根廷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內部機制逐步完善,成員國合作不斷加強。
南共市最初的設想是通過貿易自由化實現像歐盟一樣的政治u2014經濟統一體。盡管目前距離這種初衷仍很遠,但在過去的十年間,南共市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還是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在經濟方面取得了如下進展。到2005年上半年為止,南共市召開了28屆成員國首腦會議,簽署了近100項協議。通過這些協議,南共市在自由貿易、經濟政策協調、對外共同關稅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1998年,南共市就相互開放電信、交通、金融、能源等領域的服務貿易達成一致。1999年,確定通過協調成員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建立本地區貨幣聯盟的戰略目標。2000年,決定制定統一宏觀經濟政策,并提議建立歐盟式的貨幣同盟和解決貿易爭端機制。2001年,簽署了汽車貿易協定。2003年,成員國同意推動成立南共市爭端仲裁法庭和南共市議會,支持巴西提出的2006年實現u201c關稅同盟u201d的倡議。2003年,成員國就成立南共市常設代表委員會、協調共同關稅政策、加強貿易仲裁法院作用、合理解決貿易糾紛、完善南共市金融體系等達成共識。2004年,南共市通過正式設立貿易爭端仲裁法庭和加強成員國之間信息、環境保護、農業技術合作等決議;宣布成立南共市統一基金,以此減少區內成員國的經濟差距,還簽訂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協定從2008年起執行)。2005年5月,南共市落實了地區一體化基金的數額和運作方式。該基金的籌資計劃是,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分別為5000萬美元、7500萬美元和1億美元,以后每年的籌資額為1億美元。資金分擔份額分別為:巴西占70%,阿根廷占27%,烏拉圭占2%,巴拉圭占1%。4國在基金中的受益比重是:巴拉圭占36%、烏拉圭占24%、巴西和阿根廷合占40%。在政治方面取得了如下進展。早在1992年南共市成立之前的第4次首腦會議上,就在u201c南方共同市場條約u201d中增加了u201c實行民主體制u201d的條款,但直到1999年召開第16屆首腦會議才對u201c實行民主體制u201d的條款作出規定,本次會議重申了南共市不允許獨裁政府的存在,持續實施民主體制是南共市一體化進程得以發展的基本前提。隨后,在第17次首腦會議上,再次重申實施民主體制是推進南共市一體化發展進程的政治保障和動力,同時,還就加強成員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達成了一致,決定建立成員國外交部間人權問題的磋商制度。2001年,南共市決定加強內部協調與合作,以集團形式與美國和歐盟開展自由貿易對話,重新啟動與安共體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2004年12月,第27屆首腦會議決定,在2006年12月31日前建立南共市議會,在政治和外交上協調立場,共同行動,維護南共市的整體利益。2005年1月,智利總統拉戈斯在訪問烏拉圭期間,與烏拉圭總統巴斯克斯一致認為,進一步加強南共市的政治作用,有利于南共市成員國協調立場,共同參與國際談判。拉戈斯指出,南共市應加強政治一體化,而不是僅扮演類似u201c海關共同體u201d的經濟角色。
南共市的政治意義更多地體現在它以一種集體的力量在國際事務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這一點在巴西的對外政策中反映得尤為明顯。盧拉當選總統后,首次出訪的國家是阿根廷,這體現了阿根廷、或者是南共市在巴西對外政策中的戰略地位。盧拉多次強調,阿根廷是巴西具有戰略意義的伙伴國家,巴西要與阿根廷一道重振南共市,以南共市作為一個整體,在同美國和歐盟進行談判時u201c并肩作戰u201d。對巴西來說,南共市更像是一個政治平臺,巴西希望憑借南共市加強拉美、特別是南美洲地區內的合作,使拉美成為一個利益整體,進而加強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特別是在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問題上,巴西希望能利用其在南共市的領袖國地位在與美國對話中尋求更大的回旋余地。巴西外長阿莫林對此表示,南共市最大成果之一是在與第三方談判時用一個聲音說話,這是維護整體利益和各自利益的需要。阿根廷對南共市發展持有一種謹慎的態度,認為南共市的發展應該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穩步發展,而巴西提議的組建議會及發行共同貨幣更應是在u201c共同市場具備雛形之后再考慮的問題u201d。但同巴西一樣,阿根廷也認識到南共市在本國外交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在經歷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后,阿根廷也意識到密切與巴西等南共市國家的盟友關系,能為本國在國際談判等事務上添加不少的砝碼。對于烏拉圭和巴拉圭來說,由于國力較弱,南共市成為它們參與國際事務的最好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