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國家和當代資本主義國家都有制定產業政策,但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產業政策的目標、內容、實現產業政策的手段和途徑不同。社會主義國家產業政策的內容是產業結構平衡與產業結構升級,核心目標是引導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產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使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避開發展中國家的u201c中等收入陷阱u201d,主要通過國有企業完成指令性與指導性計劃、國民產業結構調整計劃、產業扶持計劃、積極的財政政策、項目審批來實現,表現形式為常態化、前瞻性,性質是對稱型調控。
[1]資本主義國家產業政策的內容是供求均衡,目標是供求不均衡產生經濟危機時通過政府干預使之均衡,主要通過貨幣政策來實現,表現形式為周期性、滯后性,性質是均衡型調控。所以社會主義國家制定、實現產業政策屬于宏觀調控的范疇,資本主義國家制定、實現產業政策屬于政府干預經濟的范疇。以國有企業和財政投融為主導實現產業政策是社會主義國家宏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表現,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之一。政府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宏觀經濟主體;政府不在市場體系之外,而就在市場體系之中;政府通過產業政策自覺進行宏觀調控既不是干預市場經濟,不是計劃經濟,而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轉、產業結構升級、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環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