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從經濟特區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發展戰略變遷具有深刻的必然性,體現了改革所必須具有的層次性、階段性和持續性。眾所周知,經濟特區是在中國缺少對外經濟交往經驗、國內法律體系不健全的形勢下設立的,其基本的發展策略就是在一定時期內通過中央政府給予的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二者合力,使經濟以超出一般地區的速度成長,成為對外交流的窗口和對內示范的榜樣。
可以說,經濟特區改革符合u201c帕累托改進u201d的基本涵義,即在沒有涉及利益關系重構的情況下通過資源重新配置獲取新的收益。特區的這種改革模式迎合了改革初期所需要的漸進和慎重特點,從而使改革能在短時期內取得突破性進展和成就。
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經濟特區成功地完成了當時的國家使命,其所探索、磨煉與錘打的各項改革性政策也逐漸擴散開來,極大地推動了國家的整體建設。此時,改革也逐步邁進了u201c深水區u201d,各項改革正向更深層次的攻堅階段挺進。改革已不可能以經濟改革為主軸單兵推進,它已無法回避來自行政與社會領域所產生的復雜問題,必須對改革的利益關系、民生基礎和政府結構進行重構和調整。
從國內情況而言,以往缺乏系統性、注重經濟增量的一系列單項式改革所引發的矛盾已經超越了經濟范疇,擴展為大量的社會公共問題,這些社會壓力構成了繼續深化改革的新屏障。u201c事實證明,改革越向深層推進,各方面、各領域的聯動性就越強,而各方面改革能否協同配套推進,不僅制約著改革的進程,而且決定著改革的成效。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亟待解決,新的問題又在不斷涌現,各種矛盾相互交織,這使得改革的難度大大增加,對經濟體制改革的系統性和配套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u201d。從全球化競爭的角度而言,中國不少城市在經濟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不顧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約束,大量使用資源和能源的粗放式經濟增長,造成了外界對中國發展模式的擔憂。中國改革如何尋找新的突破點,將經濟改革、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置于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框架中,就成為最近一段時間內國家的重大任務和戰略目標。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正是在這種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它的建設將結合具體區域的實踐特點,先行地方政府試驗一些具有國家層面意義的重大改革開放措施,通過綜合配套改革推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將成為中國下一階段深化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將擔負著探索建設和諧社會、創新區域發展模式、提升區域乃至國家競爭力的宏偉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