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20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32.16萬億元,同比增長1.9%,貿易順差增加27.4%。絲毫不遜色于往年。
傳統的外貿獲客方式主要是參加線下展會,借展會認識客戶,實現成交。如參加廣交會,香港電子展或直接前往國外參加海外展會。除非疫情消失,否則出國參展和外籍買家入華采購絕無可能。
另一方面,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1.69萬億元,增長31.1%,其中出口增長40.1%。跨境電商成為了為中國外貿錦上添花的重要一環。
目前跨境電商渠道進出口額占比依然不高,僅約5%,但是如同電子商務在中國的迅猛發展一樣,僅僅十余年,就已經拿下了中國消費品市場的半壁江山。無人敢說,海外國家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全球經濟飽和的大環境下,線上經濟的迅速發展勢必帶來線下經濟的減弱,由此改變的全球貿易模式勢必影響整個外貿和展覽行業。
我們大膽預測:
未來的外貿企業或將不用出國參展,尤其是以OEM/ODM為主的工廠型企業。- 外貿企業的故事
易路達車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天津的一家自行車生產企業。共享單車熱潮退卻之后,企業果斷轉型入駐了阿里國際站,轉型跨境電商,進軍海外市場。
疫情期間,外國客戶無法來華采購,通過阿里巴巴國際站,易路達接到的客戶量是往屆參加線下展會的
25倍。對易路達而言,目前最大的困難是產能不足,訂單多的做不完。
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五金行業的龍頭企業,也是疫情的受益者。從2020年初到年末,公司的生產線從未消停過,一直開足馬力,全力以赴。
公司凈利潤超過10億元,同比增長46.44%。外貿訂單增長了150%,尤其是跨境電商規模規模保持著三位數的增長。
歐美國家人工貴,五金工具對他們而言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疫情期間,修整花園,手工制物,無一不需要五金工具,而線上購物平臺為他們提供了唯一的購物選擇。
珠三角一直都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方,這里的企業往往能迅速跟上時代的潮流和趨勢。
2020年初,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企業開始了轉型之路,開始生產防疫物資,許多企業賺的盆滿缽滿。防疫物資供給飽和后,許多企業又開始轉型跨境電商,成立新的線上銷售部門。
火星的調研顯示,部分企業的主要銷售渠道已經從線下切換到了線上??缇畴娚陶钩蔀榱诉@些企業最愿意投資的展覽項目。
2. 混亂的展覽行業
對國內的展覽代理和企業而言,今年下半年面臨著一個艱難的抉擇:究竟該選擇哪一個跨境電商展。
就目前已知的展會而言,6月1日開始,珠三角的大型跨境電商展至少有6場,幾乎全部集中在深圳。
跨境電商展會大火并非意味著跨境平臺賣家對生產商的有著真實的巨大需求,而是反映了市場對跨境電商的信心。
展會附屬于貿易存在。過去,對外貿易以大宗采購商-中小批發商-零售商的貿易網絡為主,展會作為極佳的溝通平臺,促成了買賣雙方的見面,提高了溝通和成交效率。那時候,展會一年一屆、一年兩屆足夠。
如今,買賣雙方的溝通方式發生了變化,拋開B2C的純線上銷售不談,B2B的傳統形式也在悄然改變,小單快采正在成為主流。采購商一年可能下單四、五十次,每次單量小,避免庫存,緊跟潮流和消費者需求。展會周期太長,并不具備互聯網的靈活性。
而且,越來越多的展會已經失去了貿易采購的屬性,只是成為了觀看流行趨勢,行業研討的場合。
過去,中國企業赴外參加展會,主要以OEM/ODM類型的外貿企業為主,這類企業參展目的明確,獲得海外客戶的定制訂單,商超、批發商、連鎖零售商是他們的主要目標。
不過,跨境電商大火的當下,參考中國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歷程,海外線下經濟的萎縮也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遠赴海外參展是否還如往日有效?這是許多外貿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3. 未來展覽
展覽的出現的根源是由于賣家和買家有溝通需求。展覽最初是以“集市”為主的形式。有買家,自然就有賣家,買賣雙方在一起,依靠“集市類型的展會”采購、交易,極大的提高了交易的效率,打破了信息的阻隔。
后來,展會成為了品牌企業的廣告場。全球最受矚目的美國CES消費電子展,一直都是消費電子行業巨頭巨額投入的地方。上世紀80,90年代,游戲王者任天堂斥巨資在CES展上出足了風頭。同時,展會也給國際買家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交流、訂購平臺。商品可以看得見、摸得著,一來二往,雙方產生了信任。
反觀中國,消費品市場已經由線上電商平臺統治,線下經濟的疲軟無力也成既定事實,許多展會已失去了原有的意義。跨境電商行業持續發展的未來,全球線上線下經濟的博弈,疫情帶來的人們心態改變,都對未來新的貿易模式發起了新的挑戰。
外貿人們,你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