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20日電:歐盟當地時間19日公布反傾銷調查新方法修正案。修正案不再有把中國作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法律假設,但卻引入了市場“嚴重扭曲”的概念。在符合所謂市場“嚴重扭曲”的情況下,歐盟可以棄用出口國的價格或成本,而選擇使用第三國或國際市場價格或成本來確定是否存在傾銷,即“替代國”做法。
按照中國加入WTO議定書第15條規定,所有WTO成員都必須在2016年12月11日后停止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使用“替代國”做法,這與是否認可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無關。但歐盟引入“市場嚴重扭曲”的概念,卻為今后對華繼續使用“替代國”做法留了“后手”。
此前,美國也公開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并繼續使用“替代國”做法。
使用“替代國”價格計算傾銷幅度,將很容易認定中國企業存在傾銷行為,并可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削弱中國產品在歐美市場上的競爭力。根據歐委會測算,與使用標準方法計算相比,用“替代國”方法計算的反傾銷稅率平均高出30%。
中國駐WTO大使張向晨日前坦言,在很多反傾銷案中,歧視性的高額反傾銷稅導致中國企業停業破產,數以萬計的工人被迫下崗,對中國出口產業和工薪家庭造成了嚴重后果。
受害的還有整個多邊貿易體系。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20日指出,WTO規則既不存在市場“嚴重扭曲”的概念,也沒有社會和環境傾銷的規定。歐盟突破WTO規則繼續使用“替代國”方法,并且用歐盟單方制定的標準衡量其他國家是否存在市場“嚴重扭曲”,將削弱WTO反傾銷法律體系的權威性。
用張向晨的話說,對于什么是市場經濟,目前并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義。按照本國對市場經濟的定義曲解WTO規則,其實質在于操縱國際貿易規則,并令其他WTO成員屈從于他們自行設立的規矩。
規則,是多邊貿易體系的基礎。藐視、歪曲規則,將損害WTO的權威,也將危及全體成員對多邊貿易體系的信念。
對歐美而言,繼續使用“替代國”做法看似可以保護本國企業,實則損人不利己。
其一,歐美不少企業均在華設廠、投資、貼牌進口“中國制造”。在此情況下,歐美如果用“替代國”做法,既不利于自身產業健康發展,也有損消費者利益。
其二,中國現為歐美第二大貿易伙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今后中歐、中美經貿合作將有更多增長點和新機遇,而履行第15條義務是中國的重大關切之一。
在此情況下,“如果繼續堅持反傾銷‘替代國’做法,將使雙邊經貿往來面臨很大阻力,得不償失”,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目前,中國已將歐美堅持使用對華反傾銷“替代國”做法訴諸WTO。歐美唯有嚴格遵守WTO規則,全面、切實履行義務,才能獲得雙贏。
(原標題:“替代國”做法依舊 歐美接連“犯規”傷害了誰?)
歐盟頒布反傾銷新規 將中國單列為市場嚴重扭曲經濟體
據路透社報道,歐盟12月19日正式發布反傾銷調查新規,12月20日在一份報告中將中國單列為需要特別關注的國家,并陳述了認定國家干預導致中國經濟存在嚴重市場扭曲的理由。
在一份長達465頁的報告中,歐盟執委會認定,中國政府對諸如土地或資本等資源的配置施加了決定性影響,對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響。
報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因為歐盟已經修改了處理反傾銷調查的方法。
在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爭論后,歐盟同意,涉及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的傾銷案中,確定是否存在傾銷的標準參考值是出口國的國內價格。
不過,對于存在“嚴重市場扭曲”的案例,將采取不同的做法。這一例外預計將包括很多中國企業,其中一部分企業的產品已經被征收進口稅。
在這類案例中,歐盟將采用國際基準來計算產品的公平價格。
負責制定歐盟貿易政策的歐盟執委會表示,其編制的行業或經濟領域的報告,旨在給想要提起申訴的歐盟生產商提供指引。
在周三頒布新規時,歐盟執委會只編制了一份關于中國的報告。不過,執委會表示,接下來可能針對俄羅斯編寫報告。
中國去年就歐洲和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向WTO提起申述,并要求歐美在2016年底,中國入世約15年后承認其市場經濟地位。
不過,歐盟執委會在周三發布的報告中稱,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所不同。
報告稱,中國共產黨設定并控制了經濟計劃的各個方面,銀行是在一個“僵硬且扭曲的”金融體系下執行其經濟計劃,并給受保護的本國企業提供優惠待遇的工具。
在中國的這些目標領域中,企業以極低的價格,甚至是免費,獲得土地。他們還享受廉價的能源,并以被人為壓低的借貸成本優先獲取資金。且這些領域的原材料價格受到高度控制,工人權利也受到限制。
[1] [2]